EN
https://www.gov.cn/

廣東:人才下沉科技下鄉 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2022-01-24 10:56 來源: 南方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廣東推進901個重點鄉鎮農村科技特派員全覆蓋
人才下沉科技下鄉 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農民的‘搖錢樹’又回來了!”看著農民重新燃起種植柑橘、百香果的熱情,雲浮市鬱南縣平臺鎮駐鎮幫扶工作隊隊長李亮豪十分欣喜。

由於病蟲害問題,當地農民過去的致富果——柑橘和百香果種植效益低下,不少農民放棄了種植。如今,有了省農科院的技術加持,果業種植的效益大大提升,農民不再為果樹病蟲害犯愁了。

2021年6月,廣東正式印發《廣東省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方案》,對全省1127個鄉鎮、近2萬個行政村深化對口幫扶、定點幫扶,全域全覆蓋同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一批批農業科技人員隨著工作隊駐紮到基層鄉鎮,為鎮村産業興旺提供技術支撐。

省科技廳推進農村科技特派員駐鎮幫扶901個重點鄉鎮全覆蓋,合計選派省級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422個、農村科技特派員1266名參與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深入鄉村腹地,助力科技興農。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全省駐鎮幫鎮扶村取得良好成績,涌現許多科技助力鄉村産業發展的案例。

從腳下開始 促成果落地

為解決鄉村産業發展中的技術問題,我省充分發揮本土科研力量,從各大院所選派了大批農村科技特派員,深入鄉村實地開展工作。然而,鄉村産業的進步並非一蹴而就。技術人員發現,想讓實驗室裏的技術在農村土地上真正“紮根”,還需要更多細緻入微的努力。

“一些農民對新技術不太了解,用老辦法生搬硬套,效果反而更差,這給我們的技術推廣工作增加了不少難度。”省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常駐陽江分院辦公室主任林慶勝博士告訴記者,團隊給當地農民介紹了新玉米品種,農民拿回去種卻怎麼也不發芽,一調查才發現,一些農民還用著以前的“土辦法”,玉米種子都被泡壞了。

“技術推廣實際是個極其細緻的工作。”為了實現技術落地,林慶勝及其團隊通過開展培訓班、實地示範、言傳身教等方式,手把手教會農民使用新技術,為當地特色産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大批農技特派員奔走基層一線,為的就是真正深入到農村,了解當地具體情況、具體問題,以提出最恰當的解決辦法。

肇慶市封開縣平鳳鎮平原村原本以種植香蕉和水稻而聞名,近年來由於黑葉病嚴重,種植香蕉效益很差。對此,省農科院肇慶分院的駐鎮幫扶專家團隊深入全村500多畝水稻田和香蕉地,了解當地種植品種、氣候及地理環境,針對性地提出改種抗病新品種和加工型香蕉品種,減少了銷售風險,拓寬了增收渠道。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雲浮鬱南縣平臺鎮。當地的柑橘産業由於長期採取粗放的管理模式,病害等問題愈發嚴重,進而引發果苗凋零,導致大面積減産甚至絕收。廣東農科院資環所科技特派員黃繼川研究員及其團隊得知情況後,馬上開展走訪調研,並採集土壤進行分析化驗。

通過有針對性地施肥改良土壤和增強果樹長勢,柑橘的産量和品質有了明顯提高。“效益提高了,農民都很有熱情。”如今,平臺鎮周邊農民也紛紛種起了柑橘,僅該鎮賜步村的沙糖桔種植面積就有近1000畝。

全省各地的農技特派員跋山涉水、不畏艱苦,深入一線反復調研考察,推動農業現代化技術真正落到農民的土地上,走出了一條科技興農、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子。

平臺建起來 資源活起來

眾人拾柴火焰高,鄉村産業振興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加入,集思廣益,協同發力。

為充分發揮各方力量,在開展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過程中,各農技工作隊伍不僅積極為農戶提供技術支持,還主動搭建平臺,以吸引多方人才加入,融合各類資源。

“推動鄉村産業振興,企業的力量也不可忽視。”省農科院作物所副所長、河源分院駐點科技人員黃振瑞介紹,在了解到河源紫金的茶葉生産過程中品種、品質、品牌等存在一些問題後,他迅速組織與相關企業簽署協議,合作建立了科技服務站及茶營養與健康研究中心。

“平臺把我們的技術力量和企業的資金力量整合起來,更高效地發展鄉村産業。”黃振瑞説,通過該平臺,技術團隊得以更好地向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協助專利申請和品牌推廣,使得紫金茶葉成為當地明星産品,一些企業也發展成為當地有影響力的農業龍頭企業。同時,茶葉産業的發展還促進了當地農民與村集體增收。

企業與科研力量需有效整合,不同科研團隊之間也可通過平臺進行有機融合。

“每個鎮都需要各類技術人員,而每個專家的專長又不一樣,因此我們便聯合起來共同幫扶。”林慶勝説,為了方便協調資源,他們以農科院陽江分院為載體,成立了陽江農技特派員工作站,將省農科院的6個專家團與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的團隊整合到一起,組建農村科技特派員聯盟,把多方科研力量融入到助力陽江鄉村振興的隊伍中來。

“一拍即合!”肇慶市農業農村局黨組副書記、幫扶指揮部組長彭榮華這樣形容幫扶指揮部與廣東省農科院肇慶分院的合作。他説,雙方經充分了解後,很快便開始進行院地合作,組建了由108名博士構成的專家團隊,並創新實施“一鎮一博士(專家)”機制,1名博士聯絡一個鎮,為佛山幫扶的32個鎮提供諮詢服務與技術支撐。

“‘百名博士專家團’相當於一個農業專家庫,這樣在具體的實踐中,就可以根據各鎮農業的實際需求,靈活調動專家資源進行支持。”農科院肇慶分院辦公室主任、水稻所所長助理陳國榮介紹道,這108名專家,專業知識涵蓋了糧食、水果、蔬菜、畜禽、水産、南藥等肇慶六大農業主導産業,足以為實踐中的各類技術問題“把脈問症”,提供科學支持。

人才輸進去 活力迸出來

除了需要技術和平臺的支撐,鄉村振興更要有充足的人才儲備和強大的隊伍力量,在産業幫扶、科技創收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持續推動鄉村振興。

陽江市陽東區大八鎮以生産益智而著稱。近年來,在林慶勝及其團隊的系統幫扶下,大八鎮益智産業擺脫了以往生産模式粗放、産量低、效益差的困境,産量節節攀升,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在此基礎上,專家團隊幫助大八鎮申請了博士工作站,不僅加強了定點幫扶隊伍建設,也為産業發展提供了持續的人才供給。

除了農村科技特派員,“三支一扶”計劃也為全省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源源不斷輸入新鮮的人才血液。

“我不會忘記,在我最困難的時候,家鄉給予了我資助。而現在,正是我反哺家鄉的時候。”半年前,得知“三支一扶”計劃開始報名,范麗進毅然辭去高校教師的工作,回到家鄉河源市和平縣東水鎮東水中學支教。

“我希望能儘自己的微薄之力為家鄉、為基層做一點事情。”回河源的半年時間裏,范麗進已經慢慢融入到了這片熱土中,談到未來,她説:“我會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三支一扶’計劃中,為鄉村振興而努力。”

據省人社廳提供的數據顯示,在2021年“三支一扶”的崗位徵集中,支農和幫扶鄉村振興崗位佔比71.42%。同時,根據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該廳選派905名“三支一扶”人員,挂鉤聯絡粵東粵西粵北12個市和肇慶市901個鎮的鄉村振興工作。

■智庫觀察

産業增收還需技術和市場雙向打通

鄉村振興中的産業發展,其重要目的是促進農民增産增收。通過引入技術對産業進行現代化改造,的確可以從供給側達到高質高效。但想要真正提高農民收入,找準需求,打造市場空間也是關鍵。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對於廣大農技特派員來説,技術實現總有辦法可循,但市場需求和利潤空間並不一定是其專長。農産品相似度較高,技術一定程度上較難使價格産生大幅波動。若選擇不當,則可能會出現增産不增收、好貨賣不出好價錢的情況,而這無疑是人才和資源上的浪費。

要更好地推動産業增收,需要搭建更開闊、更全面的平臺,將技術和市場連通。這樣不僅打通了農戶的銷售渠道、品牌渠道,更重要的是把市場信息反饋到鄉村,使得各地區可以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從而充分發揮農業技術人才和當地的資源優勢,在促進當地農村産業增收的同時,更能優化全社會的資源配置,形成産業互補的良好態勢。(記者 黃進 實習生 沐興鈺)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郝瑀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