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為經濟穩增長“壓艙頂梁”

2022-03-24 08:58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3月18日,我國海拔最高的百萬千瓦級水電站國投雅礱江兩河口水電站最後一台機組正式投入商業運行;鐵建重工52台盾構機群組成“鋼鐵巨龍”集結祖國南大門,即將盾行“江河湖海城”,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車研製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時速200公里商用磁浮列車日前完成動態試驗,紅色涂裝車型宛若熱情奔放的風華少年駛向美好未來……

萬象更新不負春光。在“十四五”關鍵之年,面對能源安全、産業變革、綠色轉型、自主創新等領域的歷史大考,國有企業持續發揚歷史主動精神,迎難而上,砥礪前行,奮力繪就高質量發展新藍圖,為經濟穩增長“壓艙頂梁”。

以動力變革贏得發展主動

打開今年首月的央企成績單,“開門紅”幾乎成為標配:中國石油國內油氣生産再創新高,全力“端穩能源飯碗”;中國化學首月完成新簽合同額602.3億元,同比增長近六成;中國有色1月利潤總額與凈利潤指標雙創單月曆史新高……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中央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和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7.6%、20.6%和20.4%,為全年穩增長贏得主動、爭得先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有利於國有資産保值增值、有利於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於放大國有資本功能的方針,推動國有企業深化改革、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加強國有資産監管,堅定不移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骨幹和中堅力量,中央企業持續發揮好“頂梁柱”“壓艙石”作用,錨定目標、擰緊螺絲、加壓奮進,生産經營保持穩中奮進、進中向好、好中突破的良好態勢,在引領高質量發展征程上頻創佳績。

2021年,中央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6.3萬億元,同比增長19.5%;實現利潤總額2.4萬億元,同比增長30.3%,均創歷史最好水平。亮眼成績單的背後,多項改革創新舉措蹄疾步穩、接續發力——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突出補短板、強弱項,全力以赴拔硬釘子、啃硬骨頭。截至目前,70%目標任務順利完成,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和國資監管體制向更加成熟定型邁出實質性步伐,企業市場化經營機制改革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破冰破局。

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實現各類市場主體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通過市場化方式,2021年中央企業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項目超過890項,引入社會資本超過3800億元。

中國中化與中國化工聯合重組,中國電科重組中國普天,鞍鋼重組本鋼,寶武重組太鋼;中國星網、中國電氣裝備、中國物流、中國稀土集團、國家管網集團組建成立……2021年,央企戰略性重組項目之多、力度之大、規模之新“前所未有”,國有企業競爭力顯著提升。

不計代價堅決打好能源保供攻堅戰;以科技創新賦能冬奧賽場;勇挑重任馳援香江抗疫……國資央企以使命必達的擔當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對標世界一流按下“加速鍵”

“賽艇制”,這是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全體員工耳熟能詳的名詞。近年來,這家全球最大的水電開發運營企業錨定向世界領先的清潔能源集團轉變,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改革也隨即按下“加速鍵”。“員工就好比賽艇上的選手,揭榜挂帥、為實為績,根據能力和業績排座次,既要力爭上遊也必須同舟共濟,使個人奮鬥與企業目標高度統一、同頻共振。”三峽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雷鳴山告訴記者,截至2021年年底,三峽集團實現所屬子企業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全覆蓋,建立充分體現創新要素價值的中長期激勵保障體系,企業發展的活力充分迸發出來。

三峽集團的實踐是國有企業向世界一流企業奮進的縮影。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習近平總書記日前指出,要“加快建設一批産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

曾經,國有企業被貼上“大而不強”“效率不高”的標簽;而今,瞄準“世界一流”,國資央企對標世界、開足馬力,堅定穩産增收、降本節支、創新發展不動搖,向改革要效率、向發展要質量,打造提質增效“升級版”。

算好“效率賬”——2021年,中央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6.8%、成本費用利潤率7.1%、人工成本利潤率80.7%,較上年分別提高2.3個百分點、2.4個百分點和26.8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産率人均達到69.4萬元,增幅為32.2%,是全社會平均水平的5倍多。

算好“質量賬”——通過國有資本佈局優化,國有企業的非主業、非優勢業務,以及低效資産、無效資産的剝離清退率超過80%;央企重點虧損子企業三年減虧83.8%。

算好“市場賬”——市場化經營機制呈現新氣象,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普遍推行,覆蓋率超過90%。5600多戶具備條件的企業開展中長期激勵,激勵人數超過45萬人。公開招聘、競爭上崗、全員績效考核等市場化用工制度的施行讓“無對標不管理”的文化逐漸落地生根。

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産品服務,培育享譽全球的知名品牌,不斷提高企業競爭力影響力,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企業創建之路就在腳下。

創新讓高質量發展“如虎添翼”

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天問一號”著陸火星, “深海一號”大氣田投運,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産,“華龍一號”實現商業運行……近年來,我國重大科技創新和重大工程成果豐碩,展現了中央企業在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中的突出作用。

然而,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競爭日趨激烈和世界局勢日趨複雜嚴峻,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頂尖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比較缺乏等問題仍十分突出。

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研發和掌握更多國之重器,是擺在國有企業面前一道深刻的時代命題。

日前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推進國有企業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指導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要“提升國有企業原創技術需求牽引、源頭供給、資源配置、轉化應用能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

海綿綠地、智慧路燈、生態停車場、人臉識別無人超市、無人駕駛汽車……建設近5年來,無數智慧化技術在雄安新區閃亮登場。“新區的每個建設項目都應用城市信息模型技術,都能在數字平臺上找到它們生長的痕跡,仿佛締造了一個孿生的數字城市。”中國建築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為改變油田勘探關鍵設備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中國石油塔裏木油田勇當新工藝、新技術的“試驗田”,錨定關鍵技術堅持走油氣生産設備國産化道路。截至目前,油田已實現天然氣壓縮機組等300多項重要油氣生産設備的國産化。

目前,中央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2.5%,其中工業企業達2.9%。2021年央企研發經費投入9045.9億元,同比增長16.1%。新能源汽車、北斗、電子商務、區塊鏈等一批數字協同創新平臺落實落地,新能源、5G應用等戰略性新興産業佈局的力度持續加大。

一系列鼓勵創新、激發創新的改革舉措瞄準制約創新的難點痛點精準施策,有效激發創新動能。

2020年9月,濰柴集團成功研發了全球首款本體熱效率達到50.23%的商業化柴油機。480天后,這一世界紀錄再次被刷新,他們將柴油機本體熱效率提升至51.09%。“我們不斷完善創新激勵機制,對科技人員探索股權、分紅激勵等分配方式,對於有突出貢獻的個人單項獎勵可以達到1000萬元。”濰柴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胡海華説,這些措施極大地激發了員工“萬馬奔騰搞創新”的積極性。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國資央企加快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加強行業關鍵技術攻關,推動一批重大攻關成果示範應用,必將成為各類優秀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競相迸發的沃土。(記者 溫源)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