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黃潤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中國方案

2022-05-22 08:38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中國方案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提出的破解當前人類發展面臨困境、解決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的重大創新理念,充分體現了大國領袖的世界視野和天下情懷,充分彰顯了我國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的歷史擔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統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各項工作,深度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是推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國方案

2021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發表主旨講話,強調“國際社會要加強合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理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契合,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注入了信心,為未來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指明了方向,為共同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擘畫了藍圖。

深刻闡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生物的搖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當人類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是慷慨的;當人類粗暴掠奪自然時,自然的懲罰是無情的。必須深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道路,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加快形成綠色發展和生活方式,把人類活動限制在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

深刻闡釋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保護生態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和後勁。生物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生産生活必需品、健康安全的生態環境和獨特別致的景觀文化。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發展經濟、創造就業、群眾增收、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讓堅持生態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有機結合、相得益彰。

深刻闡釋了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的基本路徑。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面對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全球性挑戰,各國是風雨同舟的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要“建設美麗地球家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各國相互聯絡、相互依存,全球命運與共、休戚相關。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充分展現了中國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的決心和主張,對於提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必須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以多邊主義為引領,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進程,不斷增強在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人類是一個整體,地球是一個家園。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全球環境治理提供了一個具有高度開放性、包容性和實踐性的理念,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我們的衣、食、住、行及物質文化生活的諸多方面都與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生物多樣性為我們提供了食物、纖維、木材、藥材和多種工業原料。全球有超過30億人的生計依賴於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樣性,超過16億人依靠森林和非木材林産品謀生,70%的貧困人口通過農業、漁業、林業等活動維持生計。生物多樣性還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它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提供涵養水源、凈化環境、保持水土、循環養分等多種調節服務,為人類提供優質的生態産品,能夠抵抗並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

生物多樣性的客觀形勢依然嚴峻。當前,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給人類生存發展帶來嚴峻挑戰。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指出,在“愛知目標”的收官之年,全球僅部分實現了20個綱要目標中的6個目標,大部分目標未能實現。2020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評估結果顯示,全球有41%的兩棲類、26%的哺乳動物和14%的鳥類處於受威脅狀態,全球生物多樣性普遍受威脅的形勢還在持續惡化。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已累計超過5億人感染。大自然正不斷警示我們,必須認真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切實維護全球生態與生物安全,國際社會應攜手努力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轉型和變革。

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世界各國應堅持民族間和諧、國家間和諧的原則,認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連帶效應,正確處理義利關係。中國雜交水稻已推廣到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增産的糧食每年解決3500萬人的吃飯問題,為全球糧食安全作出巨大貢獻。亞馬孫熱帶雨林遭到大面積砍伐,碳匯減弱,加速全球變暖,進一步增加了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風險。生態環境問題無國界,任何人、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只有開展全球行動、全球應對、全球合作,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平等協商,遵守國際規則,凝聚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合力,才能實現共贏、多贏,實現共建美麗地球家園的目標。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中國行動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國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環境治理力度,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取得新成效,為應對全球生物多樣性挑戰、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作出了中國貢獻。

一是健全體制機制與政策制度。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從法律、制度和各項規劃等多方面部署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持續加強生物多樣性法制建設,近10年來,制修訂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和生物安全法等20多部生物多樣性相關法律法規,修訂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名錄,為拯救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維護生物多樣性奠定基礎。成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統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構築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作為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的重要內容。不斷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政府加強引導、企業積極行動、公眾廣泛參與的行動體系基本形成。

二是加強生物多樣性就地與遷地保護。積極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正式設立5個國家公園,首個國家植物園揭牌成立。率先提出和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確定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監管,在保護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資源以及物種棲息地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截至目前,我國已建立自然保護地近萬處,約佔陸域國土面積的18%,提前達到17%的“愛知目標”。不斷建立植物園、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基地以及種質資源庫、基因庫等,遷地保護體系日趨完善。近年來,東北虎、東北豹、亞洲象、朱鹮等物種數量明顯增加,曾經野外消失的麋鹿總數已突破8000隻,112種我國特有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實現野外回歸。完善就地與遷地保護體系、創新性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等中國實踐,為全球保護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恢復生態脆弱地區提供了寶貴經驗。

三是持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保護修復與污染治理。印發《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明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推進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的目標和主要任務。以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為目標,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自然生態系統總體穩定向好。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2000~2017年全球新增綠化面積中,中國貢獻約25%,居世界首位。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生物物種提供良好棲息環境,有效緩解生物多樣性保護壓力。推動生態保護與污染防治協同發力,對於維持生物多樣性和大自然生命力,不斷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是促進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命名136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模式,促進生態産品價值實現。不斷創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減貧“雙贏”模式,推動生物多樣性友好型綠色産業發展,構建高品質、多樣化生態産品體系。各地充分發揮生物資源優勢,積極發展中蜂養殖、中藥材種植、特色農林産品等産業,促進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注重以自然承載力為基礎,遵循自然規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協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綠色發展,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格局。

五是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近年來,我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全球環境基金最大發展中國家捐資國,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宣佈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與多個國家建立合作與對話機制。中俄跨境自然保護區內物種數量持續增長,野生東北虎在保護地間自由遷移;中老跨境保護區面積達20萬公頃,有效保護了亞洲象等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COP15第一階段會議成功舉辦,尤其是會議達成《昆明宣言》,提振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信心和決心,為推動達成兼具雄心與務實平衡的“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奠定了堅實基礎。

展望未來,我們將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多邊主義,繼續發揮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引領作用,深度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持續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籌備好COP15第二階段會議,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構建公正合理、各盡所能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體系,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生態環境部部長 黃潤秋)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馬文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