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西藏昌都:千年鹽田“曬”出古村新生機

2022-06-03 16:3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這是在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加達村拍攝的古鹽田(無人機照片,5月26日攝)。

加達村位於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的瀾滄江畔,村裏至今保存著3000多塊千年古鹽田。鹽田在瀾滄江兩岸依山而建,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透水性強的泥土鋪成平面夯實。

當地村民仍保持著原始的手工曬鹽方式,他們從瀾滄江畔的鹽井、鹽池中取出滷水倒入鹽田,經陽光蒸曬、風乾,結晶成鹽。這項古老的技藝在加達村已經延續了1300餘年。

當地政府依託千年古鹽田發展旅遊産業,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前來“打卡”,吃上“旅遊飯”的加達村正迎來新的變化。

新華社記者 周荻瀟 攝

這是在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加達村拍攝的古鹽田(無人機照片,5月26日攝)。

加達村位於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的瀾滄江畔,村裏至今保存著3000多塊千年古鹽田。鹽田在瀾滄江兩岸依山而建,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透水性強的泥土鋪成平面夯實。

當地村民仍保持著原始的手工曬鹽方式,他們從瀾滄江畔的鹽井、鹽池中取出滷水倒入鹽田,經陽光蒸曬、風乾,結晶成鹽。這項古老的技藝在加達村已經延續了1300餘年。

當地政府依託千年古鹽田發展旅遊産業,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前來“打卡”,吃上“旅遊飯”的加達村正迎來新的變化。

新華社記者 周荻瀟 攝

這是在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加達村拍攝的古鹽田(無人機照片,5月26日攝)。

加達村位於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的瀾滄江畔,村裏至今保存著3000多塊千年古鹽田。鹽田在瀾滄江兩岸依山而建,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透水性強的泥土鋪成平面夯實。

當地村民仍保持著原始的手工曬鹽方式,他們從瀾滄江畔的鹽井、鹽池中取出滷水倒入鹽田,經陽光蒸曬、風乾,結晶成鹽。這項古老的技藝在加達村已經延續了1300餘年。

當地政府依託千年古鹽田發展旅遊産業,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前來“打卡”,吃上“旅遊飯”的加達村正迎來新的變化。

新華社記者 周荻瀟 攝

這是在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加達村拍攝的古鹽田(無人機照片,5月26日攝)。

加達村位於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的瀾滄江畔,村裏至今保存著3000多塊千年古鹽田。鹽田在瀾滄江兩岸依山而建,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透水性強的泥土鋪成平面夯實。

當地村民仍保持著原始的手工曬鹽方式,他們從瀾滄江畔的鹽井、鹽池中取出滷水倒入鹽田,經陽光蒸曬、風乾,結晶成鹽。這項古老的技藝在加達村已經延續了1300餘年。

當地政府依託千年古鹽田發展旅遊産業,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前來“打卡”,吃上“旅遊飯”的加達村正迎來新的變化。

新華社記者 周荻瀟 攝

加達村村民在古鹽田裏勞作(無人機照片,5月26日攝)。

加達村位於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的瀾滄江畔,村裏至今保存著3000多塊千年古鹽田。鹽田在瀾滄江兩岸依山而建,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透水性強的泥土鋪成平面夯實。

當地村民仍保持著原始的手工曬鹽方式,他們從瀾滄江畔的鹽井、鹽池中取出滷水倒入鹽田,經陽光蒸曬、風乾,結晶成鹽。這項古老的技藝在加達村已經延續了1300餘年。

當地政府依託千年古鹽田發展旅遊産業,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前來“打卡”,吃上“旅遊飯”的加達村正迎來新的變化。

新華社記者 周荻瀟 攝

加達村村民在古鹽田裏勞作(無人機照片,5月26日攝)。

加達村位於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的瀾滄江畔,村裏至今保存著3000多塊千年古鹽田。鹽田在瀾滄江兩岸依山而建,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透水性強的泥土鋪成平面夯實。

當地村民仍保持著原始的手工曬鹽方式,他們從瀾滄江畔的鹽井、鹽池中取出滷水倒入鹽田,經陽光蒸曬、風乾,結晶成鹽。這項古老的技藝在加達村已經延續了1300餘年。

當地政府依託千年古鹽田發展旅遊産業,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前來“打卡”,吃上“旅遊飯”的加達村正迎來新的變化。

新華社記者 周荻瀟 攝

加達村村民在古鹽田裏勞作(無人機照片,5月26日攝)。

加達村位於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的瀾滄江畔,村裏至今保存著3000多塊千年古鹽田。鹽田在瀾滄江兩岸依山而建,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透水性強的泥土鋪成平面夯實。

當地村民仍保持著原始的手工曬鹽方式,他們從瀾滄江畔的鹽井、鹽池中取出滷水倒入鹽田,經陽光蒸曬、風乾,結晶成鹽。這項古老的技藝在加達村已經延續了1300餘年。

當地政府依託千年古鹽田發展旅遊産業,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前來“打卡”,吃上“旅遊飯”的加達村正迎來新的變化。

新華社記者 周荻瀟 攝

這是在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加達村拍攝的古鹽田(5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

加達村位於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的瀾滄江畔,村裏至今保存著3000多塊千年古鹽田。鹽田在瀾滄江兩岸依山而建,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透水性強的泥土鋪成平面夯實。

當地村民仍保持著原始的手工曬鹽方式,他們從瀾滄江畔的鹽井、鹽池中取出滷水倒入鹽田,經陽光蒸曬、風乾,結晶成鹽。這項古老的技藝在加達村已經延續了1300餘年。

當地政府依託千年古鹽田發展旅遊産業,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前來“打卡”,吃上“旅遊飯”的加達村正迎來新的變化。

新華社記者 周荻瀟 攝

加達村村民在古鹽田裏勞作(無人機照片,5月26日攝)。

加達村位於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的瀾滄江畔,村裏至今保存著3000多塊千年古鹽田。鹽田在瀾滄江兩岸依山而建,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透水性強的泥土鋪成平面夯實。

當地村民仍保持著原始的手工曬鹽方式,他們從瀾滄江畔的鹽井、鹽池中取出滷水倒入鹽田,經陽光蒸曬、風乾,結晶成鹽。這項古老的技藝在加達村已經延續了1300餘年。

當地政府依託千年古鹽田發展旅遊産業,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前來“打卡”,吃上“旅遊飯”的加達村正迎來新的變化。

新華社記者 周荻瀟 攝

加達村村民在古鹽田裏勞作(5月26日攝)。

加達村位於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的瀾滄江畔,村裏至今保存著3000多塊千年古鹽田。鹽田在瀾滄江兩岸依山而建,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透水性強的泥土鋪成平面夯實。

當地村民仍保持著原始的手工曬鹽方式,他們從瀾滄江畔的鹽井、鹽池中取出滷水倒入鹽田,經陽光蒸曬、風乾,結晶成鹽。這項古老的技藝在加達村已經延續了1300餘年。

當地政府依託千年古鹽田發展旅遊産業,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前來“打卡”,吃上“旅遊飯”的加達村正迎來新的變化。

新華社記者 陳尚才 攝

加達村村民在古鹽田裏勞作(5月26日攝)。

加達村位於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的瀾滄江畔,村裏至今保存著3000多塊千年古鹽田。鹽田在瀾滄江兩岸依山而建,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透水性強的泥土鋪成平面夯實。

當地村民仍保持著原始的手工曬鹽方式,他們從瀾滄江畔的鹽井、鹽池中取出滷水倒入鹽田,經陽光蒸曬、風乾,結晶成鹽。這項古老的技藝在加達村已經延續了1300餘年。

當地政府依託千年古鹽田發展旅遊産業,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前來“打卡”,吃上“旅遊飯”的加達村正迎來新的變化。

新華社記者 陳尚才 攝

00.jpg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于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