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質量推進

2022-06-19 07:33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6月14日,南粵大地迎來好消息:國務院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這是國家對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廣州的一份厚禮,也是對大灣區幾何中心廣州南沙的新期待,更是賦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新階段的重大使命任務。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2017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香港親自見證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啟動的《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3年多來,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三地民眾獲得感顯著提升。

“硬聯通”全面推進——優質生活圈加快形成

乘坐時速160公里的“全國最快地鐵”——廣州地鐵18號線約30分鐘可到廣州市中心,從南沙慶盛站乘坐廣深港高鐵21分鐘即到深圳福田中心區,而到香港西九龍也只需35分鐘……廣州南沙“半小時交通圈”已覆蓋粵港澳大灣區多個主要城市。

5月1日,廣州地鐵7號線“零換乘”跨市域西延順德段開通,實現佛山順德40分鐘到廣州大學城,粵港澳大灣區兩座核心城市更加緊密地互聯互通,“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再加速。

黃埔大橋、南沙大橋、廣深港高鐵、虎門大橋、港珠澳大橋從北往南依次矗立,珠江口東西兩岸跨江通道陸續建成,大灣區的“動脈”已經打通;佛莞城際鐵路、獅子洋通道、深江鐵路、深中通道正在加快施工……南沙港鐵路建成通車,打通了泛珠三角與內陸海鐵公聯運“最後一公里”。

近年來,廣東積極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力推大灣區城市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聚焦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大灣區鐵路運營里程近2500公里,“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形成,三地往來更加快捷,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

“硬聯通”為民生合作帶來新變化。港澳居民在廣東的民生領域市民待遇全面落實,“灣區社保通”政策落地,截至去年底,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累計達27.92萬人次。更多港澳青年在廣東就業創業,目前,在粵納入就業登記管理的港澳居民超過8.51萬人。廣東省建成“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體系,累計孵化港澳項目超過2300個、吸納港澳青年就業達3400余人。

“廣深港高鐵的開通使南沙與香港實現半小時通達,降低了出行成本和時間,從南沙去大灣區任何一個主要城市都可在1小時內實現,對企業業務擴展非常有益。”在南沙創設的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運營總監盧志強説。

“軟聯通”不斷深化——港澳發展空間增加

隨著交通的完善提速,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加快形成,更多港澳人才不斷匯聚廣東的大灣區城市。但粵港澳三地涉及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規則融通貫通成了大灣區建設的重點和難點。

廣東著力推進“灣區通”工程,促使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不斷深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形成。在內地與香港、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框架下對港澳實施更短的負面清單,基本實現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港澳企業在法律、會計、建築等領域投資營商享受國民待遇。港澳企業商事登記實現“一網通辦”,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1個工作日內辦結。

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有序推進。“深港通”、債券“南向通”、“跨境理財通”等落地實施,人民幣成為粵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結算貨幣。去年,首單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落地廣州南沙,就是大灣區與港澳規則機制“軟聯通”加速推進的縮影。

職業資格認可、標準銜接範圍持續拓展。在醫師、教師、導遊等8個領域,以單邊認可帶動雙向互認,3000多名港澳專業人士取得內地註冊執業資格。

“硬聯通”拉近了大灣區城市的時空,“軟聯通”打通了三地的制度規則,有效拓展了港澳發展空間。廣東加快建設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為澳門産業多元發展創造條件,合作區累計註冊澳資企業4700多家,近兩年增長2倍。

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是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舉措。一年來,合作區聚焦與香港現代服務業合作,統籌推進“物理擴區”和“政策擴區”,堅持三分之一以上土地面向港企出讓,累計註冊港資企業1.19萬家,去年前海合作區(擴區後)完成地區生産總值1755.7億元,同比增長10.5%。

“智聯通”態勢已成——協同創新結出碩果

近日,誕生於美國矽谷、成長于廣州南沙的小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完成D輪融資,估值85億美元。

南沙科學城塔吊林立。中科院明珠科學園已啟動建設,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核心園區主體結構封頂,實驗室參與建設的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獲國家發改委批復,實現了南沙區國家工程研究中心“0”的突破。

廣州南沙,一座以創新為原動力的活力新城崛起在珠江向海處,以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産業創新融通,點亮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創新燈塔”。

廣東以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重點,推動創新載體沿廣深港、廣珠澳“兩廊”和深圳河套、珠海橫琴“兩點”佈局。中國散裂中子源投入運行,“十四五”時期規劃建設5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水平實驗室體系不斷優化,10家廣東省實驗室、2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運行良好,集聚眾多國內外院士科學家以及港澳科研機構。

事實上,粵港澳大灣區傲人的科創實力業已成勢,三地的“智聯通”正在結出碩果。三地積極推進協同創新,粵港澳科技創新資源加快集聚,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影響力顯著增強。

目前,“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連續兩年居全球第二,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如火如荼,去年大灣區內珠三角地區9個城市研發支出預計超過3600億元,發明專利授權量預計超過10萬件。(記者 張建軍)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楊鶴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