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北京:向著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邁進

2022-07-10 22:1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7月10日電 題:北京:向著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邁進

新華社記者

下決心主動做“減法”,成為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堅定信心努力做“增量”,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黨的十八大以來,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堅持和強化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宏偉藍圖,北京在“增減”之中,推動深刻轉型,實現創新引領,努力把為人民造福的事情辦好辦實,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實現減量發展

北京西直門外大街136號,曾是北方最大的服裝批發集散地動物園批發市場,在北京城市中心存在超過30年,北京人稱之為“動批”。

如今,“動批”所在地已變身為國家級金融科技示範區和探索金融科技創新試點機制的園區,截至目前累計引進重點金融科技企業、專業服務機構等152家。按照規劃,2025年,這裡將成為全球金融科技領軍企業集聚地。


遊船航行在北京北海公園湖面上(2022年5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2005年開始在“動批”經營服裝生意的張文凱,如今還經常會回“老地方”看看。“當年‘動批’確實熱鬧,不過人多、車堵、環境雜亂,安全隱患和風險讓人想起來都後怕。現在這裡大變樣兒了。”張文凱説。

交通擁堵、空氣污染……“大城市病”曾深深困擾著這座特大城市。“動批”蝶變,成為首都十年間轉變發展模式的一個生動寫照。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2014年,北京進入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階段;2017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獲批,為城市發展描繪新藍圖。

十年來,北京“壯士斷腕”“刀刃向內”,“瘦身健體”“提質升級”,累計退出一般製造和污染企業約3000家,疏解提升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拆除違法建設超3億平方米,城鄉建設用地減量110平方公里。“十三五”期間,實現城六區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標。減量發展成為首都高質量發展的鮮明特徵。


這是2021年9月6日拍攝的首鋼園(全景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經過整治,“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銀錠觀山”美景重現;首鋼園從工業遺址變身奧運園區和科幻産業園區,成為首都高質量發展新地標和網紅打卡地。

減量發展是長久之計,正以提升首都功能、人居環境、城市品質為目標持續推進。

以高質量的“增量”提升高質量發展水平

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宏達南路,記者通過應用軟體呼叫自動駕駛車輛,3分鐘後,一輛轎車駛來停靠在路邊。等候交通信號燈、超車、並線,車輛全程自動行駛。


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名乘客在體驗“主駕無人、副駕駛配備安全員”的無人駕駛車(2022年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彭子洋 攝

依託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北京2021年設立國內首個智慧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已進行了無人配送車上路、高速公路測試、無人化測試,目前累計安全測試里程接近300萬公里。

近年來,北京通過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兩區”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新需求、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形成疊加效應,高質量的“增量”持續提升高質量發展水平。

北京“十三五”時期規劃建設的29個科學設施平臺已全部落地,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0.33萬家增至2021年的2.76萬家,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正加快建設。

2015年,北京成為全國首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2020年,肩負起建設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重任;2015年至2020年,實際利用外資總規模約960億美元,佔北京改革開放以來總量的50%,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

“從投資驅動走向創新驅動,北京經濟發展驅動力加速變化。”清華大學教授陳勁説。數字是最好的佐證,北京日增科技企業數量從2015年的110家增至2021年的270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從2012年的0.33萬家增至2021年的2.76萬家。

從支持國際品牌全球旗艦店或全新概念店落地,到持續推動王府井、方莊等重點商圈改造升級,再到推動環球影城主題公園等標誌性大項目開張,“北京消費”全球吸引力不斷提升。


在“北京消費季·悅動海淀”活動現場,市民通過城市綜合服務無人車購買飲品(2020年6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框架有序拉開:每年保持千億元以上投資強度;中國人民大學東校區、人大附中、北京小學等優質教育資源持續導入;北京友誼醫院、東直門醫院等醫療機構通州院區陸續開診;東郊森林公園、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開園迎客。未來五年,通州區將高標準建成行政辦公區二期,運河商務區起步區,副中心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三大公共建築,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等重大工程,推動城市副中心框架基本成型。


遊客在北京環球影城主題公園內觀看表演(2022年6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從深入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到高水平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再到積極構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北京努力推動京津冀地區深度融合,加強與津冀協同聯動,攜手建設世界級城市群。8年來,三地累計打通、拓寬對接路、“瓶頸路”2000多公里;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兩地設立分支機構累計9000余家;2021年,京津冀地區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例達到79.2%,比上年提高9.5個百分點。

努力以“繡花一樣精細”的城市管理提升人民幸福感

“增減”之中推動高質量發展,最終目標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019年,北京市以群眾訴求為“哨”,推動政府職能部門向基層報到、向一線報到、向群眾報到,形成以12345熱線為主渠道,各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和各部門各單位聞訴而動、接訴即辦的為民服務體系。近3年來,北京接訴即辦共受理5199萬件民意訴求。


在位於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12345市民熱線話務大廳,工作人員接聽熱線電話(2019年1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彭子洋 攝

在此基礎上,北京從市民反映的問題中選取高頻共性難點,如老樓加裝電梯、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等群眾“急難愁盼”,形成主動治理、未訴先辦的常態化工作機制。

“我們樓裏60歲以上老人佔到80%以上,出門看病、接送孩子很不方便,早就盼著裝電梯,如今‘電梯夢’終於實現了。”家住豐台區建欣苑東區社區的鞏建勳説。

僅2022年上半年,北京新開工老樓加裝電梯799部,解決5.7萬套住房“房産證辦理難”問題,新建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設施接口16.5萬個……一件件實事,溫暖人心。

與此同時,北京不斷推進老城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北京市城市照明管理中心的技術人員在檢測小街巷中的路燈(2021年12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2013年,北京市啟動專項行動治理違法用地和違法建設;2017年,啟動核心區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動;2021年,新修訂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實施,同年《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髮展規劃》獲批,明確了加強歷史水系保護與恢復工作等重點任務。從核心區到城六區,從城市副中心到平原新城、生態涵養區,在疏解整治、城市更新中,北京古都的面貌、市民的生活環境日新月異。


市民在北京市東城區三里河參觀遊覽(2020年6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曾經雜院林立的草廠三里河,如今小橋、流水、廊亭、人家,頗有水鄉意境。64歲的居民丁淑鳳説:“老輩兒人説的‘三里水巷繞前門’的美景回來了,老北京味兒也回來了。”

草廠地區的變化是北京以“繡花功夫”盤活存量空間資源的縮影。崇雍大街、白塔寺宮門口東西岔衚同、八角街道等一批設計精巧、特點紛呈、群眾滿意的城市更新項目建成開放,3000余條背街小巷舊貌換新顏。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北京堅持首善標準,立足首都核心功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奮力譜寫新篇章。(記者 李斌、孔祥鑫、郭宇靖、張驍)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豫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