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夏糧豐收 來之不易

2022-07-15 08:14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夏糧生産喜獲豐收!7月14日,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今年夏糧産量達2948億斤,比上年增産28.7億斤。夏糧是全年糧食生産的第一季,夏收小麥佔口糧的四成。克服罕見秋汛、疫情多點散發、農資價格高位運行和國際糧食市場大幅波動等困難,夏糧小麥再獲豐收,實屬不易。夏糧生産呈現怎樣的特點?來之不易的夏糧豐收是如何實現的?14日,農業農村部舉行新聞發佈會,有關負責人進行了解讀。

面積增長是基礎,單産提高是關鍵

夏糧主要包括冬小麥、夏收春小麥、雜糧雜豆等。今年夏糧面積穩中有增,達3.98億畝,比上年增加138萬畝,其中冬小麥因去年罕見秋汛面積減少101萬畝,但西北等地擴種夏收春小麥177萬畝、增幅23%,實現“以春補冬”。南方地區因地制宜擴大蠶豆、馬鈴薯等雜糧雜豆62萬畝,實現“以雜補麥”。

“綜合算下來,夏糧面積不減反增,這是夏糧增産的基礎。”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介紹,今年夏糧畝産達370.4公斤、比上年提高2.3公斤,其中小麥畝産394.2公斤、提高2.9公斤。夏糧單産在連續3年提高的基礎上又創新高,單産提高對增産的貢獻達64%,是今年夏糧小麥增産豐收的關鍵。

此外,夏收春小麥貢獻突出。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全國夏收春小麥麵積達962萬畝、增加177萬畝,增産12.3億斤,對夏糧增産的貢獻達43%。

人特別努力,天比較幫忙

去年秋播遭遇罕見秋汛,冬小麥播種推遲時間之長、晚播面積比例之大,多年不遇。在這種情況下,夏糧小麥緣何能實現抗災奪豐收?

“可以説是‘人特別努力,天比較幫忙’。”潘文博分析,冬小麥播下去後,主産區大部天氣比較有利,開春後氣溫回升快、沒有發生“倒春寒”和嚴重春旱,到了夏季,土壤底墑充足、早晚溫差大,利於小麥灌漿;收穫時,天氣持續晴好,小麥脫水快、質量好。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夏糧小麥生産,中央財政直接支持糧食生産的資金比上年增加155.4億元,各地各部門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力度空前。

潘文博説:“我們可以説闖了‘五關’。第一關是抓抗澇保播,去年因澇一度有近三分之一的小麥種不下去,我部及時開展部級幹部包省包片指導督導,千方百計穩住冬小麥麵積。第二關是抓促弱轉壯,及時組織專家制定分區域、分苗情的促弱轉壯技術預案,挂圖作業、督戰督辦,搶回了晚播影響。第三關是抓防病治蟲,小麥條銹病、赤霉病發生面積分別比去年減少91%和40%。第四關是抓‘一噴三防’,有效預防小麥早衰和幹熱風,僅這一項技術措施就可彌補前期晚播弱苗産量損失30億斤。第五關是抓機械化搶收,今年小麥機收進度快於去年和常年,小麥機收損失率基本控制在2%以內,實現適期收穫、顆粒歸倉。”

科學應對,讓農民知道怎麼種怎麼促

今年小麥生産開局不利,最後豐收在手,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研究員趙廣才認為,關鍵是科學抗災應對晚播、讓農民知道怎麼種,科學田管精準指導、讓農民知道怎麼促。

針對去年秋冬種冬小麥大面積晚播的情況,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制定“四補一促”方案,是保住小麥麵積的重要技術措施。具體而言,一是科學選種、以種補晚,在保證安全越冬前提下,指導農戶選用適當早熟的高産品種,確保小麥正常灌漿和安全成熟。二是增加播量、以密補晚,採用獨稈栽培技術,依靠增加播量來保證群體,達到高産所需要的適宜穗數。三是提高質量、以好補晚,做到精細整地,適當淺播,足墑下種,確保苗齊、苗全、苗勻。四是增施肥料、以肥補晚,引導農戶適當施足底肥,滿足晚播小麥前期生長髮育的需求。“一促”是加強田管,以促為主,促進弱苗轉化。

機械化支撐,將豐收在田變為豐收在手

今年“三夏”小麥機收,正值國內疫情多點散發,但小麥跨區機收並未受到影響,全國投入麥收的聯合收割機超過65萬台,參與跨區作業的有25萬台,機具保障充足,跨區轉運通暢,為夏糧由豐收在田轉化為豐收在手提供了強有力的機械化支撐。

從監測情況看,今年小麥機收損失率進一步控制在2%的行業標準之內。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副司長王甲雲告訴記者,今年一方面持續推進機具裝備優化升級,不斷增加先進適用機具保有量,提高機收作業整體質量水平。另一方面,堅持抓好關鍵農時機收減損工作,鼓勵各地進一步挖掘機收減損潛力,能多挽回一斤是一斤。

“從今年監測數據初步匯總分析來看,不少鄉鎮監測點的機收損失率在1%左右,各地機收減損效果穩中向好。我們將常態化開展機收減損工作,繼續抓好今年早稻和秋糧機收減損鞏固挖潛,努力實現顆粒歸倉。”王甲雲説。(記者 陳晨)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