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教育經費實現“好鋼用在刀刃上”

2022-09-28 09:05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這十年——
教育經費實現“好鋼用在刀刃上”

2021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2.93萬所,在校生2.91億人;與2012年相比,學校增加6300余所,在校生增加2800余萬人。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0.9年,比2012年增加1.0年,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24.9%,比2012年提高10.3個百分點。全國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超過2.18億……

在9月27日教育部舉行的發佈會上,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用數據展現了十年來我國教育面貌發生的格局性變化。變化背後離不開的,是黨和國家優先保障教育投入的巨大努力。那麼,教育投入如何實現“好鋼用在刀刃上”,如何保障教育普及水平提高、公平惠民、質量提升?教育部財務司司長郭鵬介紹了相關情況。

從“窮國大教育”到“大國強教育”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逐年加大,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在此背景下,教育投入何去何從?郭鵬表示,儘管面臨一系列壓力,對教育的財政投入始終堅持逐年只增不減。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十年累計支出33.5萬億元,年均增長9.4%,高於同期GDP年均名義增幅(8.9%)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幅(6.9%)。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的比例達到4%,這是我國在2012年首次實現、又連續10年鞏固的一個目標。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在中央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共同努力下,在財政、發展改革、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各部門大力支持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例連續10年保持在4%以上。儘管這一比例不同年份有高有低,但始終沒有低於4%。”郭鵬介紹。

“當然,與世界平均4.3%和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4.9%的水平相比,我們還有一定差距,但也要認識到,我國是在財政收入佔GDP比例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情況下,達到了世界平均的財政教育投入水平,是用世界平均水平的財政教育投入強度,支撐著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郭鵬分析,根據國際經驗數據,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例的高低,與財政收入佔GDP比例直接相關。一般來説,當一國財政收入佔GDP比例在30%~40%時,這一比例才有可能達到4%以上。“我國財政收入佔GDP比例長期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012年首次實現4%目標時還不到30%。特別是‘十三五’時期,我國財政收入佔GDP比例不升反降。在這種背景下,我們能夠連續十年保住4%這一底線,用李克強總理的話説,‘這是很不容易的’。”

保“4%”更大的意義在於帶動教育投入基數持續增加。據悉,經過十年的努力,教育投入基數的基本格局是:總投入超過5萬億元,接近6萬億元;財政性超過4萬億元,接近5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超過3萬億元,接近4萬億元;非財政性超過1萬億元。相比2012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一般公共預算、非財政性教育經費都實現了翻番。

教育“家底”厚實,受惠的是每個“家庭成員”。據悉,在教育經費投入總量實現翻番的同時,生均經費水平同樣實現歷史性跨越,生均財政保障水平大幅提高。2021年全國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幼兒園9506元、普通小學12381元、普通初中17772元、普通高中18809元、中職學校17095元、普通高等學校22586元,分別是2011年的3.3倍、2.2倍、2.4倍、2.5倍、2.1倍、1.5倍。

“過去,我們通常用‘窮國辦大教育’來形容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教育投入狀況。這十年,隨著4%目標的實現和鞏固,財政教育投入每年4萬多億元,比2011年翻了一番,是1978年的近500倍。可以説,我國已經邁入了‘大國辦強教育’的歷史階段。”郭鵬分析。

保基本、補短板的同時促公平、提質量

教育投入如源頭活水,那麼,從何處引流,才能“源遠流長”?郭鵬介紹,十年來,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體制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完善。

郭鵬表示,隨著我國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教育的“家底”也是一個小康的“家底”。這個“家底”,概括起來是“三個80%”。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中,80%來自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政府投入是教育經費的第一大來源渠道;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中,80%來自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教育成為一般公共預算的第一大支出;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中,80%來自地方,地方政府是教育支出的第一大主體。

教育投入結構優化,更大的意義在於使用結構改變帶來的效益增加。郭鵬表示,教育經費特別是財政性教育經費的使用,始終堅持“保基本、補短板、促公平、提質量”原則,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新增財政教育資金更多向薄弱環節、貧困地區傾斜,著力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各級教育中,一半以上用於義務教育;各項支出中,一半以上用於教師工資待遇;各個地區間,一半以上用於中西部地區。

優化結構首先體現在學段的傾斜。郭鵬表示,一是把義務教育作為“重中之重”優先保障。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中用於義務教育的經費,2021年達2.3萬億元,年均增長8.9%;十年來,佔比始終保持在一半以上,在各級教育中比重最大,有力推動了城鄉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邁入優質均衡發展階段。二是把學前教育作為“短中之短”優先補齊。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用於學前教育的經費,2021年達2700億元,年均增長20.6%,在各級教育中增長最快;佔比達5.9%,比2011年的2.2%提高了3.7個百分點,有力推動了學前教育從普及發展邁向普惠發展階段。

從地區上講,教育投入把“三區三州”等原深度貧困地區作為“堅中之堅”優先支持,把“建檔立卡”等深度貧困學生作為“困中之困”優先資助。據悉,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用於中西部地區的經費佔到50%以上,中央對地方教育轉移支付資金用於中西部地區的經費佔到80%以上。特別是新增教育經費優先支持實施教育脫貧攻堅行動,原“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的財政性教育經費年均增速達12.2%,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8個百分點,有力助推了“發展教育脫貧一批”。

“十年來,學生資助政策和標準體系不斷完善,實現了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所有學段、所有公辦民辦學校、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三個全覆蓋’。全國學生資助金額累計超過2萬億元,年資助金額從2012年的1322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668億元,翻了一番。各級教育階段的‘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得到優先資助,保證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郭鵬表示。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十年來,教育經費支出重點還逐步從“投資于物”轉向更多“投資於人”。在確保學校正常運轉、設備購置、校舍建設、學生資助的同時,各地各校堅持把改善教師工資福利待遇作為財政教育支出的本中之本優先保障,堅持把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作為貫徹“不低於公務員”法定要求的重中之重優先落實。在各項支出中,用於教職工人員支出的佔比最高,2021年達61.6%,比2011年提高12.9個百分點,提高幅度最大;年均增長12.1%,顯著高於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的平均增速。

郭鵬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將繼續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優先保障教育投入的決策部署,不斷完善教育投入同GDP同步增長機制,充分發揮教育投入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保發展、推改革、促公平、提質量政策導向作用,把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落到實處。(記者 周世祥)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馬文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