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 美麗中國引領綠色轉型

2022-10-09 08:14 來源: 統計局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 美麗中國引領綠色轉型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五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戰略、新要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領域改革向縱深推進,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日臻完善,生態環境執法力度不斷加大,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一、生態文明思想引領發展,環境保護制度不斷完善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作用不斷增強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並將建設美麗中國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之一,與此同時,“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正式寫入黨章,新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和建設美麗中國等內容寫入憲法。隨著這一系列新理念、新戰略的提出,生態文明戰略地位得到顯著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2018年5月18日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正式確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逐步完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全面推動,《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綱領性文件相繼出臺。制修訂30多部生態環境領域法律和行政法規,覆蓋各類環境要素的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建立。主體功能區戰略深入實施,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河(湖、林)長制、排污許可制度、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生態補償制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等制度逐步建立健全,構建生態文明“四梁八柱”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深入推進,有力推動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成為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硬招實招。

(三)對全球環境治理貢獻日益凸顯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氣候變化談判進程,推動《巴黎協定》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並作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積極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成功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第一階段會議,發佈《昆明宣言》;成功申辦、積極籌備《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開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倡導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和綠色“一帶一路”大數據平臺,為全球環境治理提供了中國理念和中國貢獻。

二、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展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面對環境污染的嚴峻緊迫形勢,黨中央、國務院堅決向污染宣戰,先後頒布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策部署,污染治理成效不斷顯現,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一)“三大保衛戰”成效顯著

深入推進藍天保衛戰。印發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持續實施重點區域秋冬季攻堅行動,推進産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優化調整,不斷完善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2021年,全國煤炭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降至56.0%,比2012年下降12.5個百分點,清潔能源消費比例提高到25.5%,光伏、風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均居世界首位;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率達到73.6%;約6.8億噸粗鋼産能已完成或正在實施超低排放改造,10.3億千瓦煤電機組實現超低排放,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清潔煤電體系;重點區域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基本淘汰,65蒸噸及以上燃煤鍋爐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紮實推進碧水保衛戰。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動打好水源地保護、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農業農村污染治理、長江保護修復、渤海綜合治理等標誌性戰役,碧水保衛戰取得重大進展。截至2021年,29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含州、盟)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全國10638個農村日供水千噸或服務萬人以上水源地全部完成保護區劃定;全面完成長江入河、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完成黃河干流上遊和中游部分河段排污口排查;開展長江經濟帶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整治專項行動,1064家工業園區全部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

穩步推進凈土保衛戰。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順利完成,2783個涉農縣級單位全部完成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工作。“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穩步推進;自2018年以來,連續4年開展打擊洋垃圾走私專項行動,全面實現洋垃圾零進口;連續3年組織開展長江經濟帶“清廢行動”,清理各類固體廢物5676萬噸。

(二)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空氣質量不斷提升。2021年,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5%,比2015年提高6.3個百分點;218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佔64.3%,提高35.0個百分點。6項基本污染物年均濃度均同比下降,其中,PM2.5年均濃度3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34.8%;03年均濃度為137微克/立方米,連續兩年實現下降。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改善明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長三角地區優良天數比例分別比2015年提高13.5和8.0個百分點,改善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地表水水質大幅提升,2021年,全國地表水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4.9%,比2012年提高23.3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1.2%,下降9.7個百分點。重點流域、湖庫水質穩步向好,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流域及西北諸河、西南諸河和浙閩片河流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7.0%,提高18.1個百分點;重點湖庫中水質優良(Ⅰ~Ⅲ類)湖庫比例為72.9%,提高11.6個百分點。近岸海域水質持續改善,優良(一、二類)水質海域面積比例為81.3%,比2016年提高8.4個百分點。

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2021年,全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3%以上。根據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結果,全國農用地土壤環境狀況總體穩定。

三、生態保護力度不斷加大,生態修復成效顯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推動開展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我國生態保護修復取得開創性進展,初步形成生態修復新格局。

(一)自然生態狀況穩定向好

2021年,全國生態質量指數(EQI)值為59.77,生態質量[1]為二類,與2020年相比基本穩定。生態質量為一類的縣域面積佔國土面積的27.7%,二類的縣域面積佔國土面積的32.1%。

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持續加強森林、草原、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森林草原濕地的數量和質量得到有效提升。從森林資源看,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2014—2018年)資料顯示,全國森林覆蓋率為22.96%,森林面積22045萬公頃,森林蓄積175.6億立方米。與第八次清查(2009—2013年)相比,森林覆蓋率提高了1.33個百分點,森林面積凈增1276萬公頃,森林蓄積凈增24.23億立方米,森林面積、森林蓄積量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從草原資源看,2013—2021年,累計投入中央資金1700多億元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近40億畝草原休養生息。組織實施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工程項目,劃定基本草原面積38億畝,天然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6.1%。從濕地資源看,2013—2021年,累計安排中央財政資金168.55億元,實施濕地保護項目3400多個,新增和修復濕地80余萬公頃,指定國際重要濕地達64處,濕地保護修復工作進入新發展階段。

自然保護地體系不斷健全。先後開展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首批國家公園建設及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逐步構建形成。目前,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約佔全國陸域面積的18%,已建成國家公園數量5處、世界地質公園數量41處,世界地質公園數量穩居世界之首。

(二)生態保護修復取得積極進展

持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2016年以來,累計實施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截至2021年,中央財政合計下達獎補資金500億元,工程試點累計完成生態保護和修復面積約200萬公頃,包括土地綜合整治、礦山生態修復、流域水環境治理、污染與退化土地修復、森林、草原植被恢復等多個方面,有效提升了重點生態區及重要生態節點的生態系統質量。2021年,將涉及“三區四帶”等重點生態地區的10個項目納入“十四五”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中央財政支持範圍,累計下達中央獎補資金125億元。

積極推進國土綠化行動。啟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堅持大工程帶動大發展,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工程深入實施,2013—2021年累計完成造林面積約5944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面積約3222萬公頃,佔全部造林面積的54.2%,國土綠化成效顯著。義務植樹廣泛開展,各地區各部門以多種形式參與義務植樹。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年均完成森林撫育1.24億畝。統籌推進城鄉綠化,建成國家森林城市152個,建設一批國家森林鄉村和森林村莊。

防沙治沙成效明顯。通過實施京津風沙源二期工程、石漠化綜合治理、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全國防沙治沙示範區等重點工程和項目,農林水牧多管齊下綜合治理,沙化重點地區和薄弱環節集中治理,我國防沙治沙取得了顯著成效。2013—2021年,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2.59億畝,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完成營造林面積193.8萬公頃、固沙6.6萬公頃,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面積達到177.2萬公頃,建立了41個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125個國家沙漠(石漠)公園。

水土流失治理效果顯著。大力推進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持續推進重點區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依法強化水土保持監督管理,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水土流失狀況持續好轉。2013—2021年,累計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約53.4萬平方公里。2020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共269.3萬平方公里,其中,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積為98.8萬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36.7%。與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2011年)相比,全國水土流失面積減少25.6萬平方公里,下降8.7%,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積佔比下降16.4個百分點,呈現面積和強度“雙下降”趨勢。

四、城鄉人居環境日益改善,綠色低碳生活漸成風尚

綠色、優美的人居環境是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鄉環境建設不斷加強,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得到倡導踐行,美麗人居環境、綠色生活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一)城鄉人居環境建設持續開展

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更加完善。2020年,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236億元,比2012年增長36.2%;其中污水處理及其再生利用和垃圾處理投資快速增長,分別增長2.7倍和5.4倍。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19267萬立方米,比2012年增長64.2%;污水處理率為97.5%,提高10.2個百分點;生活垃圾無害化日處理能力達96.3萬噸,增長115.9%;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99.7%,提高14.9個百分點;燃氣普及率97.9%,提高4.7個百分點。

城市環境更加優美宜居。2020年,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42.1%,比2012年提高2.5個百分點;建成區綠地率為38.2%,提高2.5個百分點;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8平方米,增長20.5%;2021年,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為94.2%,比2013年提高2.9個百分點。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推開。牢牢守住農村飲水安全底線,2021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4%,比2015年提高8個百分點。推進農村廁所革命,2018年以來累計改造農村戶廁4000多萬戶;2021年,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0%。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2021年,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穩定保持在90%以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28%左右,比2020年提高約3.5個百分點。

(二)綠色生活方式正在形成

低碳出行方式更加便捷。公共交通服務體系不斷完善,2021年,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約為8736公里,比2012年末增長約3.2倍;新能源城市公交車比例超過66%;318個地級以上城市實現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共享單車在營車輛1900余萬輛,日均訂單量4500余萬單。新能源汽車呈現爆髮式增長,2021年末,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784萬輛,比2016年末增長約5.6倍;新能源汽車佔比達2.6%,提高2.0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銷量達352萬輛,增長約5.9倍。

綠色生活氛圍愈加濃厚。垃圾分類工作有序推進,地級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全面啟動,截至2021年末,29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共26.39萬個居民小區開展了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光盤行動掀起熱潮,自2013年全國開展光盤行動以來,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氛圍逐步形成,《反食品浪費法》的出臺更是為其提供了法律保障。一次性用品逐漸減少,“最嚴限塑令”實施以來,環保布袋、可降解塑料等替代品得到廣泛使用。無紙化辦公、關燈一小時、少開一天車、空調調高一度等綠色低碳行為逐漸從宣傳標語變成全民行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污染防治力度空前加大,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獲得感顯著增強。但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建設美麗中國需要付出更為艱苦的努力。我們要繼續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推動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注:

[1]2021年開始,生態質量評價依據調整為《區域生態質量評價辦法(試行)》。EQI點70為一類,55點EQI<70為二類,40點EQI<55為三類,30點EQI<40為四類,EQI<30為五類。與2020年對比時,2020年採用新方法進行評價。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