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在深刻領會新時代10年偉大變革中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之文化篇

2022-11-28 21:5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1月28日電 題: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在深刻領會新時代10年偉大變革中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之文化篇

新華社記者史競男、施雨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新時代10年,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了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鞏固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北京展覽館,正在舉行的“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自開幕以來吸引了社會各界踴躍參觀。

展廳內,精彩紛呈的實物展陳和圖文並茂的全媒展示,鋪展開新時代氣象萬千的宏闊畫卷,讓人們深切體會到神州大地處處涌動的生機與活力。

新時代10年的偉大變革充分證明,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掌舵領航,在於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院長黃一兵認為,新時代新征程上,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冬日的黃山,依然有不少遊客,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位皮膚黝黑的漢子頭頂安全帽、拽著安全繩,在懸崖峭壁間撿拾垃圾。

他就是“中國好人”李培生,在黃山風景區從事環衛保潔工作,20多年來每天重復著同樣動作,累計放繩長度相當於200多座珠穆朗瑪峰的高度。

守護美麗風景的人,自己就是新時代的一道美麗風景。

10年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涌現出許許多多“中國好人”、全國道德模範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鬥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讓我對自己的堅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李培生説。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培育時代新風新貌,要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清晨,陽光穿透薄霧照亮在賽漢塔拉鎮上,喚醒了這座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的小鎮。烏蘭牧騎的大巴車迎著朝陽駛入廣袤的草原,為牧民送去歌聲與歡樂。

“每次看到農牧民群眾這麼喜歡烏蘭牧騎的歌曲,我對習近平總書記5年前給烏蘭牧騎隊員們回信中説的‘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這句話體會就更深。”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前隊長孟克説,只有深入到群眾中,才能創作出接地氣、傳得開的藝術作品。

堅定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守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10年來,我國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書寫著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唱響了嘹亮的“新時代之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

以人民為中心,是歷史的迴響,更是時代的命題。

初冬北京,中央歌劇院內群星璀璨、暖意融融,“中國文學盛典·魯迅文學獎之夜”大幕開啟。

第八屆魯迅文學獎35位獲獎者在莊重盛大的頒獎禮上領受這一中國文學的崇高榮譽。廣大讀者和觀眾通過電視、網絡等媒介,共享文學的榮光,感受新時代中國文學百花齊放、多姿多彩的嶄新氣象。

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張宏森表示,藝術創造要向著億萬人民的偉大奮鬥敞開,向著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敞開,展現更為強大的創新創造活力,推動新時代文學從“高原”邁向“高峰”。

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在展出的“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帶來一場文化盛宴。

利用最新科技賦能,千古丹青數字新生,生動呈現中國古代繪畫的宏富成就,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跨越時空,在光影中“活起來”,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也有力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球化傳播、共享與深度交流。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也是文藝創新的寶藏。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認為,要堅持守正創新,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開拓中國文藝新境界。

增強實現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11月25日,我國迄今水下考古發現的體量最大的木質沉船——長江口二號古船由“奮力”輪護送從長江口橫沙水域返回黃浦江畔,“安家”于擁有120餘年歷史的上海船廠舊址1號船塢。

“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工作所展示的中國考古學理念、技術和方法,將成為中國水下考古的里程碑。”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説。

放眼中華大地,10年來,我國推進了8800多項考古發掘項目。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不僅是為了揭示一段段塵封的歷史,更是為了一個高遠的目標——

我們的祖先們,千百年來在這片熱土上生生不息、繁衍壯大,把火熱的生産生活實踐鐫刻成歷史、積澱成文明。遍佈于中華大地的歷史文化遺産,便是民族延綿不絕、蓬勃發展的見證。考古工作者的雙手拂去歲月的塵埃,揭示中華兒女文化自信的基石所在。

浙江良渚,中國國家版本館杭州分館“文潤閣”盡顯宋韻之美。觀眾們走進一個個展廳,領略文化之美。

護文明之火種,傳永續之文脈。2022年7月底,中國國家版本館正式開館。這座新時代的國家文化殿堂,充分體現著我們黨傳承發展中華文化的高度自覺、汲取歷史智慧更好走向未來的歷史主動。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

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

日前,黨中央批准實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復興文庫》正式出版發行,已經出版的三編共計37卷、195冊、6190萬字,字裏行間迴響著一個古老民族走向復興的鏗鏘足音。

述錄先人的開拓,啟迪來者的奮鬥。

“通過編纂出版這部文庫,希望把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貫通起來,引導人們從歷史中借鑒和汲取智慧營養,認識和把握規律、看清發展潮流,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和決心。”《復興文庫》總主編金衝及説。

堅持自信自立,堅持守正創新。新征程上,我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定前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蓄磅薄的精神力量。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王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