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經濟頂住壓力持續發展

2023-01-18 08:56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 經濟增速快於多數主要經濟體
中國經濟頂住壓力持續發展

全年國內生産總值超120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0%——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佈2022年國民經濟數據。

“國民經濟頂住壓力持續發展,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在當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2022年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穩住了宏觀經濟大盤,經濟總量持續擴大,發展質量穩步提高。隨著疫情防控轉入新階段,生産生活秩序有望加快恢復,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將不斷積聚增強。

GDP穩居世界第二位

超120萬億元是什麼水平?這是繼2020年、2021年連續突破100萬億元、110萬億元之後,國民經濟總量的又一次突破。按年均匯率計算,120萬億元折合美元約18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

3.0%的增速怎麼看?這一增速快於多數主要經濟體。德國公佈全年經濟增速預估數為1.9%;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美國、日本2022年GDP增長都不會超過2%。“相比國際主要經濟體,3.0%是一個比較快的速度。”康義説,2022年二季度前期,受一些超預期因素衝擊,國民經濟一度出現下滑,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及時出臺,力促經濟頂住壓力企穩回升。

再看就業、物價、國際收支等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206萬人,超額完成1100萬的預期目標。12月末,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5.5%,比上月下降0.2個百分點。消費價格溫和上漲,CPI全年上漲2%。在全球糧食和能源價格大幅上漲、輸入性通脹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中國價格形勢保持平穩,與歐美等主要經濟體的高通脹形成了鮮明對比。國際收支持續改善,全年貨物進出口順差比上年擴大35.4%,年末外匯儲備餘額達到31277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

“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疊加的複雜局面下,面對諸多超預期因素衝擊,能夠交出這樣的成績單殊為不易、成之惟艱。”康義説。

産業發展基礎更夯實

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背後,産業發展基礎更夯實了。

農業增産豐收,特別是糧食生産實現“十九連豐”,糧食總産量達到13731億斤,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了。

工業“壓艙石”作用有效發揮,全國工業增加值達到40.2萬億元,製造業增加值達到33.5萬億元,均居世界首位。工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36%。

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截至2022年末,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5.5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營業里程4.2萬公里,在全世界遙遙領先。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已經廣泛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持續展現潛力。

儘管遭受疫情反復衝擊,2022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穩定在44萬億元左右,其中網上商品零售額達到12萬億元,中國仍然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和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固定資産投資規模突破5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1%,增速比2021年加快0.2個百分點,為經濟持續增長提供有力支撐。貨物貿易總額突破40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康義表示,隨著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正常生産生活秩序恢復和線下消費場景加快拓展,消費市場有望逐步恢復。未來重點領域加大補短板、強弱項力度,基礎設施投資帶動進一步增強,預計固定資産投資有望繼續增長。

2023年中國經濟定會整體好轉

航空、物流、旅遊、餐飲……進入2023年,一些行業陸續呈現恢復態勢。2023年中國經濟形勢怎麼看?

“儘管外部環境複雜嚴峻,世界經濟陷入滯脹風險上升,國內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但是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資源要素條件也可以支撐。”康義説,分析2023年的情況,有這些優勢條件。

——長期積累的物質基礎雄厚。中國是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産業配套最好的國家之一,産業組織能力和産業鏈韌性強,基礎設施比較完善。面對國際供給體系波動,中國強化了糧食、能源以及産業鏈、供應鏈等關鍵領域的安全保障能力建設,為應對外部風險挑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優勢明顯。中國有14億多人口,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還在持續推進,有世界上最具潛力的超大規模市場,這是推動經濟復蘇好轉的強大引擎。

——新動能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中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效推動新産業快速成長,將為經濟運行注入新動能。

——改革開放紅利持續釋放,宏觀調控經驗豐富。持續的改革開放將為各類市場主體創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當前物價總體處在穩定的、可控的狀態,為多方面儲備使用相關宏觀調控政策工具留有比較好的空間。

“2023年中國經濟一定會整體好轉。”康義説。(記者 李婕)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