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勇攀高峰 逐夢前行——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二場“代表通道”掃描

2023-03-08 07:4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 題:勇攀高峰 逐夢前行——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二場“代表通道”掃描

新華社記者

踏上新的征途,初心和夢想歷久彌堅。

7日14時許,人民大會堂新聞發佈廳,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二場“代表通道”如約開啟。6位全國人大代表分享奮鬥逐夢故事,暢談履職心聲,向世界傳遞出堅定自信的中國聲音。

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看科技自立自強。“月球和火星探測我們起步晚,需要向先行者、先進者學習,但絕不是亦步亦趨效倣別人,而是要把握科技發展規律,敢於創新、敢為人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四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代表第一個走上通道,分享他從事月球和火星探測器設計研製工作的感受。

從嫦娥三號突破著陸自主避障技術和月夜生存技術,到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成功軟著陸和巡視探測,再到“天問一號”實現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孫澤洲與他的團隊腳踏實地、勇毅前行,以航天夢托舉中國夢。

“作為一名航天人,我始終牢記黨和國家在新時代賦予航天強國建設者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孫澤洲説,“天問一號”跨越發展的背後,既有國家科技實力的底氣,也有敢為人先的勇氣,同時離不開艱苦卓絕的技術攻關。

“未來,我們將繼續向浩瀚宇宙進發,為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和航天強國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孫澤洲話語堅定。

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於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代錶帶領研究團隊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國際量子物理領域取得重大科學突破。“黨和國家對科教事業的高度重視,不僅使中華民族走上富強之路,也成就了我們這一代科學教育工作者。”薛其坤説,國家的不斷富強,給科學家攀登科學高峰、衝擊世界科學難題提供了強大支撐和良好條件。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231米!這是目前海底鑽機在海底實際鑽探深度的世界紀錄,由湖南科技大學“海牛”科研團隊研發的“海牛Ⅱ號”海底大孔深保壓取芯鑽機系統創造。

作為“海牛”科研團隊的負責人,湖南科技大學海洋重點實驗室主任萬步炎代表講述了他們團隊如何克服重重困難,研發出我國首臺深海淺地層岩芯取樣鑽機,見證了我國深海資源與地質鑽探裝備與技術從無到有、從落後到追趕再到超越的轉變。“國家落後於人的地方,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他説。

“所有核心關鍵技術都是自主研發,目前我們擁有150多項國家專利、16項國際發明專利,深海資源與地質鑽探的核心關鍵技術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裏。”萬步炎自豪地説。

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的同時,也要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

“去年7月,我們研製的高性能溫控器件搭載中科院自行研製的火箭和衛星順利升空,首次實現國産溫控器件空間在軌驗證。”來自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的孫東明代表與大家分享了這一消息。

這背後離不開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的支持。孫東明介紹,他們的科研成果很快實現了落地轉化,從項目選址到建成投産只花了三個月,目前溫控器件的月産能已突破30萬枚。

這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僅僅是創新創業沃土裏的一棵新苗。孫東明説,目前我國已打破國外對高端溫控器件的壟斷,這些産品已廣泛應用於車載激光雷達、探測器面陣以及生物醫療等領域。

追逐夢想的路上沒有捷徑,要志存高遠,也要腳踏實地。這一點“中國天眼”FAST總工程師姜鵬代表深有感觸。

為建設當今世界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姜鵬一頭扎進貴州大山深處,並與之相伴14年。在團隊的不懈努力下,一個個難題被攻克,看似天馬行空的設想終於落地為“國之重器”。

“我們目光所及是星辰大海,但走的每一步都是腳踏實地。”姜鵬説,要想保持FAST在國際競爭中來之不易的領先優勢,要扎紮實實解決一些關鍵技術問題,不斷提升望遠鏡性能。

為夢想永不止步的不僅是科技工作者,還有很多平凡崗位上的奮鬥者。青海省西寧市興海路街道黨工委書記劉小蓉代表就是其中之一。她在通道上講述了幫助居民解決“揪心事”和“老大難”問題的故事。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劉小蓉説,希望通過一點一滴的服務和努力,讓百姓切切實實感受到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也是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層開花結果的生動體現。

前程壯闊,使命催徵。代表們傳遞出的心聲和信心,凝聚成勇攀高峰、拼搏奮進的力量,努力創造更加燦爛的明天。(記者 吳雨、于佳欣、許可、熊豐)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豫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