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月2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改革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會議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好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必須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使財政科研資金突出助優扶強,流向能創新、善攻堅的優秀團隊和符合經濟社會重大需求的項目,提高資金配置效率。(1月22日中國政府網) 如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已成為社會共識,我國在科技研發方面的費用也位居世界前列。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一些領域裏,科研經費成了“唐僧肉”,誰都想吃一口。其中,經費使用效率低下、經費分配不公、經費使用中的違規與違法性腐敗這三大突出問題亟待解決。 其一,在我國現行的科研經費管理體制下,一方面,條塊分割、政出多門。例如相關管理部門互不配合,各自製定計劃,直接從財政部獲得獨立預算。其結果是造成科研項目設置重疊,科研人員不得不將很多時間花在“跑”項目和應付評估上,極大程度地影響了科研成果的質量。另一方面,政府既管經費又管項目容易造成決策不當、資源浪費乃至滋生腐敗。 會議指出,要把政府引導支持和企業主體作用有效結合。財政投入與社會資金搭配機制,發揮“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對市場導向類項目突出以企業為主體,自主決定研發方向、要素配置等。這正是為了落實自主創新戰略,改變這種分配和管理科研經費的模式,用市場化的激勵方式,徹底解決科研經費使用效率低的問題。 其二,很多科研經費的使用在科研部門內部秘而不宣,科研經費花在哪兒大家不知道,取得了什麼結果大家也不知道,甚至一些人為了騙取科研經費而時常出現抄襲。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很多時候,審批部門缺少實地調研,根據申請報告來決定經費,根據最後的論文水平來評價科研成果,國家大量的資源換來的只是幾張漂亮的學術論文。 所以,只有通過“簡政放權,簡化審批流程。建立公開透明的申報、立項、評審和批准制度,健全績效評估、動態調整和終止機制。強化資金監管,建立科研信用‘黑名單’制度”,才能杜絕一題多報、重復資助等現象。同時,還要建立起由學術共同體主導的、鼓勵自由探索的科研經費分配製度,無論是管理人員還是科研人員都要接受社會公眾監督,真正保證把資金用到“刀刃”上。 其三,人力價值補償問題是科研經費問題的核心所在,“重物不重人”的現狀下,在一些學術界人士看來,科研腐敗的問題是絕大部分的科研人員基本工資低,不得不靠科研“報銷”生活,不得不“跑”(跑項目,跑關係,跑經費)才能生存。自己收入不夠,或者是“和其他辦公司的哥們兒在比較時發現自己這個科學家很窮”的時候,受不了動了賊心很有可能。 科研活動中“人”是最重要的要素,是首位的要素,不承認這一點會嚴重挫傷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完善科研人員收入分配政策,健全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緊密聯絡的分配激勵機制。”正是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讓創造性智力活動得到應有的回報,讓科技創新的核心要素真正活起來,才能真正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中國經濟已進入提質增效升級的新階段,根本上要靠創新和人才。不合理的科研經費管理模式必須改變,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浪費不起;中國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也耽誤不起。(年巍)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