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 星期四
 
城鎮化三個“1億人”重量更重質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05 19:58 來源: 一財網
【字體: 打印本頁

    城鎮化是中國經濟未來的最大動力所在,城鎮化也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重點提及的工作之一。

    今年的兩會工作報告指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依託。今後一個時期,著重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

    “從中國現階段的發展狀況來説,城鎮化可以説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最主要的載體。”貴州省政府參事、貴州省社科院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曉登教授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目前外貿不振的情況下,中國經濟要保持平穩增長仍然需要適度的投資,但目前工業産能過剩很嚴重,繼續加大工業投資非但不能拉動經濟,反而會加劇經濟負擔。“從目前來説,城鎮化是中國投資最有效、最適合的領域。”

    胡曉登説,城鎮化屬於內需,受國際經濟波動性影響相對小很多,不但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核心部分,而且也確實符合目前農業轉移人口的迫切需要。“在目前中國主要投資領域中,城鎮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領域。無論是投資需要量還是對國民經濟的拉動量,只有城鎮化的力度最大。這也是未來中國很多年的最重要的投資方向。”

    而將解決3個1億人問題作為今後一個時期城鎮化的重點,這也體現了我國城鎮化不光注重量的擴大,更注重質的提升。

    目前我國統計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53.73%,但這其中,只有36%左右屬於戶籍人口,也就是説城鎮常住人口中有2億多人沒有非農人口戶籍,與戶籍非農人口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社會均等化方面存在差距。因此這樣的城鎮化也被稱為“偽城鎮化”、“半拉子的城鎮化”。因此,提升城鎮化的質量十分關鍵。

    胡曉登説,中國城鎮化應該有序、可持地進行結構合理的推進,不能走拉美或者南亞國家的無序城鎮化道路。像促進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一方面可以緩解東部發達地區和特大城市的人口壓力。另一方面,由於中西部的發展,很多農民已經出現“逆選擇”,從沿海返回家鄉附近就業,都願意就近城鎮化。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根據城市資源稟賦,發展各具特色的城市産業體系,強化城市間專業化分工協作,增強中小城市産業承接能力,特別是要著力提高服務業比重,增強城市創新能力。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

    只有中小城市、中西部地區真正發展起來,特大城市、大城市的人口才有可能得到分流。因為城鎮化過程中的人口市民化應該是一個梯度轉移,即村鎮人口主要向三四線城市人口轉移。但現在的問題是,農村的人口大多直接向一二線城市發展,再加上很多三四線城市人口還在向一二線城市轉移,所以三四線城市的發展一直比較慢。

    “這就是公共産品的不可抗拒的強大吸引力。”胡曉登説,要實現就近城鎮化、讓三四線城市真正發展起來,關鍵核心還在於公共産品的供給。“比如我們好的醫院、學校、交通主要公共産品,要是都仍然集中在一二線大城市,那三四線城市就很難真正發展起來。”

    廈門市政協委員、集美大學房地産研究所所長李友華説,三四線城市首先必須要有人氣。要通過産業的發展和公共資源政策的均等化,讓那些往一二縣城轉移的人口留在三四線城市,讓村鎮的人口向三四線城市轉移,這樣才能真正發展三四線城市。

    胡曉登説,整個改革不是單向的,而需要配套、系統、整體性的改革。推進城鎮化需要政府的財政制度和公共産品供給制度做相應的調整。(林小昭)

責任編輯: 雷麗娜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