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以來,面對紛繁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新一屆中央政府創造性地開創出一條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新道路。此間專家紛紛表示,本屆政府履職一年最大看點便是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向改革要動力,創造各種發展紅利,用符合客觀經濟規律和轉型發展大趨勢的辦法實現宏觀調控預期目標,體現了更加以人為本和更加高超的調控水平。 宏觀調控創新應勢而出 以李克強為總理的新一屆中央政府履職之初,國內外經濟形勢十分複雜嚴峻。國外金融危機深層影響尚未完全褪去,世界上最發達的經濟體美國面臨量化寬鬆政策退出的種種不確定因素,歐洲經濟尚未完全走出債務危機,日本經濟則持續低迷。國內經濟形勢也不容樂觀,出口因國際市場需求衰退而大幅下降,國內消費需求尚未提振,而産能過剩、環境飽和等問題已然十分凸顯,經濟轉型、結構調整的要求空前迫切。 在這一大背景下,政府宏觀調控面臨兩難局面,傳統意義上,依靠政府投資拉動的經濟刺激政策,其負面成本已經令經濟愈來愈難以承受。創新宏觀調控方式,便成為當務之急。 李克強總理在2013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就提出,要在“有效應對當前,更加注重長遠”兩個方面下功夫。隨後,在2013年6月召開的環渤海省份經濟工作座談會上,總理首次提出了“創新宏觀調控方式”一詞。 一年以來,國務院先後推出簡政放權、明確調控“上下限”區間、壓縮“三公經費”、“盤活存量貨幣”等等一系列創新的宏觀調控方式,在錯綜複雜的環境下積極深化各項改革,靠改革思維積極穩妥地實現了全年經濟走勢的總體平穩有序、穩中求進。 16個字總結創新脈絡 今年年初,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曾談到,中國經濟能夠在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下取得穩中向好的進展,中央積極創新宏觀調控方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宏觀調控方式的創新可以歸納為16個字:明確區間,穩定政策,重在改調,長短結合。 “明確區間”是指中央明確提出要守住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要守住防通脹的上限。明確這樣一個區間以後,增強了社會信心,穩定了社會預期。同時,無論是下限的保增長、保就業,還是上限的穩通脹,根本上還是為了改善民生,還是確保人民的就業能夠增長,收入能夠增長,收入能夠不受物價上漲過多的影響。所以實際上是執政為民、以人為本在宏觀調控方式中的體現。 “穩定政策”,主要是穩定宏觀經濟政策,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不超發貨幣,不增加赤字,為市場主體創造了一個可以預期的平穩的政策環境,防止了政策不當變動對市場機制的干擾。 “重在改調”,就是在穩定宏觀政策的前提下,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向結構調整要發展的潛力。 “長短結合”是指政策都要既著眼于解決當前問題,更著眼于為長期平穩可持續的發展打造基礎。 創新與時俱進,將不斷完善提高 馬建堂指出,宏觀調控方式的創新也是個不斷完善的過程,隨著經濟實踐的豐富和深化,中國的宏觀調控方式的創新將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也將不斷完善既符合國情、也符合市場規律的宏觀調控方式。 “最大的創新點,就是用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來實現穩中求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説,期待2014年政府全面落實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各項改革任務,通過體制機制的實質性完善,化解債務風險和過剩産能,激發民間投資活力,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讓經濟發展“上檔升級”。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研究員王小廣説,新一屆政府宏觀調控的特點是不刺激、促改革、去杠桿,區間管理和預期管理是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新工具。“穩定市場預期,確定經濟增長的合理運行區間,放棄單一的貨幣和財政總量刺激政策,轉為穩定總量貨幣。”他説。 業內專家指出,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宏觀調控方式的創新將通過更多領域改革的逐步深化而呈現出手段、方面更加多樣的特點。政府所能夠運用的政策工具越來越多,其調控效果必將更加有效,中國經濟在穩中求進中進一步向好。(記者 聞育旻 楊威 馬藝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