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方式調結構 中國經濟提質增效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06 18:49 來源: 中國經濟網
【字體: 打印本頁

歐債危機後,世界經濟進入調整期,我國經濟也承受下行壓力。去年以來,黨中央變下行壓力為經濟結構調整動力,出臺一系列調結構促轉型的政策。在經濟保持7.7%的平穩較快增長基礎上,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提質增效的時期,也為未來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化解産能過剩倒逼經濟轉型

  産能過剩已成為我國經濟的一個頑疾。統計顯示,2012年中國粗鋼、水泥、平板玻璃的産能佔全球分別是46%、60%、50%,但利用率不足75%。按照世界公認標準,小于75%就是嚴重過剩。中國39個行業中,有21個屬於嚴重過剩。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與産能過剩並存的“兩難”困境,中央科學決策,頂住投資擴張壓力,以化解産能過剩為“抓手”,著力調整經濟結構。中國打響一場化解産能過剩、調整經濟結構的攻堅戰。

  為化解産能過剩,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先後出臺,直指鋼鐵、水泥、電解鋁、船舶、平板玻璃5個嚴重過剩行業。2013年我國壓縮鋼鐵産能8000萬噸,制定電解鋁階梯電價制度,在貸款中新增綠色指標,取消對過剩産能行業用地優惠等。11個部門聯手用土地、財稅、金融、價格等多個杠桿優化産業結構加快經濟轉型。

  嚴峻的市場環境和嚴厲的調控措施也“倒逼”企業加快了轉型發展的步伐。“中央的決策部署讓我們看清了形勢,與其抱著落後産能不放,不如自我革新。”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孫波説。一年來,中船重工通過加大節能環保船舶和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的研發力度,拓展高端海洋工程裝備市場,進軍非船舶裝備領域,使公司在經濟總量、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等核心指標上均實現了船市“寒冬”中的逆勢增長。

  在這樣的倒逼機制下,我國經濟結構逐步優化,高技術製造業比重進一步提高。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顯示,2013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1.8%,高於整個規模以上工業增速2.1個百分點。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指出,這意味著實體經濟的技術含量和産品附加值在不斷提高。 

  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第三産業比重首超第二産業

  在中國經濟爬坡過坎的關鍵時刻,結構調整既要加快淘汰落後産能,倒逼經濟轉型升級,更要積極扶持服務業、高科技産業等第三産業的發展,為先進産能開拓市場空間。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去年4月召開會議明確提出,紮實推進産業轉型升級,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支持服務業新型業態和新型産業發展。國務院常務會議也先後就治理大氣污染、支持光伏産業、加大對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新興産業信貸支持、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和健康服務業等做出部署。

  一項項具體政策陸續出臺。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改增”試點在全國範圍內推開,全年減輕相關企業負擔約1200億元;民營資本進入壟斷行業邁出新步伐,首批虛擬運營商將於今年開始提供服務……作為未來中國經濟重要支撐的現代服務業正在這一輪改革中釋放出更大的活力。

  2013年,中國産業結構出現歷史性巨變:第三産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産業。統計公報顯示,2013年中國第三産業佔GDP比重達到46.1%,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比第二産業比重高出2.2個百分點。

  “三産首超二産,標誌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達到新階段,意味著我國産業結構升級到了新水平。”王軍説。大力發展第三産業是我國長期追求的目標。第三産業能帶來更多就業、更多消費、更低能耗和污染,其中生産性服務業對經濟結構升級至關重要。

  中國經濟在轉型中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統計公報顯示,2013年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勞動生産率比上年提高7.3%;工業企業實現利潤比上年增長12.2%;全國萬元GDP能耗下降3.7%。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任務不輕——産能總量過剩問題雖有所緩解,但結構性過剩問題仍很突出;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尚未達到期待的水平;嚴重霧霾天氣頻頻出現,環境治理任重道遠……面對這些壓力和挑戰,我們必須在保持宏觀政策穩定的前提下,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向結構調整要發展潛力,繼續帶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郭彩萍)

責任編輯: 薛源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