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中國債務問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13日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對金融和債務風險我們一直高度關注,去年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我們果斷決定全面審計政府性債務問題,這本身表明要勇於面對。審計結果如實對外公佈,表明債務風險是總體可控的,但我們不能忽視其中存在的風險,正在加強規範性措施,包括將採取逐步納入預算管理,開正門、堵偏門,規範融資平臺等措施。 中國會不會跌入財政懸崖?潛在的地方債務風險是否可控?這些都是國內外比較關注的。李克強總理的回答很明確,我們有信心、有措施化解債務風險。 2013年8-9月,審計署按照“見人、見賬、見物,逐筆、逐項審核”的原則,全面摸清了我國政府性債務的底數。去年年底公佈的審計結果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國各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206,988.65億元,其中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108,859.17億元。 這個結果比市場預期的好,之前市場一直預測中國地方債務規模在20萬億左右。從審計結果看,我國的債務負債率遠低於國際警戒線,比如,全國政府外債佔GDP的比率為0.91%,遠低於國際20%的控制標準參考值。在質疑聲中,公佈債務規模,讓人看到了政府直面困難的勇氣。 然而,我們還應看到決定債務風險的不單有債務規模,還有債務增長速度。截至2013年6月底,省市縣三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餘額105,789.05億元,比2010年底增加38,679.54億元,年均增長19.97%。較快的增長速度需要我們引起重視,並查找原因。 説白了,地方發展需要用錢,正門碰壁時,才只好尋找“偏門”。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地方債增長較快的原因主要是中央與地方財權事權不匹配,縣級財政缺乏獨立的稅種收入;一些地方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賣地獲取財政收入是最簡單的,但卻忽視了房價下跌帶來的風險;地方官員對GDP的盲目崇拜,通過大拆大建獲取政績,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現了“欠債越多,官員升得越快”的怪象;地方融資行為不規範,缺乏硬性約束等。 2014—2016年是地方政府還債高峰期,“手中沒錢心底慌”,日子比較難捱,地方政府會向哪要錢呢?需要認識到,偏門越多,債務風險越不好控制,公佈審計結果,摸清債務底數,已經讓我們看到了政府直面壓力的勇氣。接下來,更期待“開正門”,通過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改變政績觀,完善法律法規,規範地方融資平臺等具體措施來化解地方債務風險。 其實,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全國兩會,地方債務風險都已引起重點關注,化解的路徑也較為清晰。比如,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抓緊研究調整中央與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建立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把地方政府性債務納入預算管理,推行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防範和化解債務風險。” 我國的地方債大多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災後重建、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投資,屬於優質資産,目前的償付能力不大,接下來,只要“開正門、堵偏門”,防止“野蠻生長”,潛在的債務風險也是可以化解的。(中國經濟網 武曉娟)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