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效應衝抵中國經濟增長壓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0-20 09:12 來源: 光明網
【字體: 打印本頁

    三季度中國經濟數據發佈的窗口期已到來,而多項相關數據陸續被公開。因穩外貿的措施正在持續發力,進出口總值繼續回暖,而反映上遊産品價格的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第31個月負增長……這些數據信息,受到學界業界的廣泛關注和解讀。

    數據顯示,第三季度中國的部分經濟金融指標,如工業、投資、貨幣供應等,出現了一時回落的現象。就工業方面來説,8月份工業增長率較7月份回落了2.1個百分點,回落幅度之大,為近兩年所僅見。在此情境下,未來經濟增長的態勢,也引發了某些人的擔憂。“下行焦慮”可以理解,但應看到,部分指標回落反映的,其實是我國經濟新常態的複雜性。

    要知道,目前我國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過程,面臨有效需求不足、投資效率下降、産能過剩、地方政府債務和私人部門杠桿率過高等種種困難,經濟增速出現下滑在所難免。應該了解到,隨著劉易斯拐點到來、要素成本提高,我國過去30年年均近10%的高增長不可能長期持續下去,潛在增速下行至7%左右,也是保持在合理區間。

    實質上,在現階段,比增速更重要的,也是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而經濟新常態,本質上是增長動力的轉換,是原有競爭優勢削弱、新競爭優勢逐漸形成的過程。到頭來,它也勢必能促使經濟更平穩地運行,也反哺民生,讓民生與經濟相輔相成。就三季度中國經濟數據來説,也不難看到:居民年收入“跑贏”國內生産總值增速,城鎮就業持續上升,服務業增加值增速和比重持續超過第二産業……這些“亮點”,也凸顯了發展觀的轉向與升級。

    可以想見,隨著簡政放權、市場開放、價格改革、壟斷打破等系列舉措的陸續推出,改革效應勢必會逐步顯現,這其實也能衝抵經濟增長壓力。

    就如有些專家指出的,中國經濟增長確實面臨壓力,但應正確看待部分指標短期回落,公眾大可在對中國經濟平穩增長態勢充滿信心。就算當下PPI反映出中國生産端的相對低迷狀態,但從趨勢上看,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波動並不大,沒有出現斷崖式下降,經濟硬著陸風險比較小。而在平穩發展下,我國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也完全能夠實現。

    國際經驗就表明,趕超型國家人均GDP接近前沿國家的70%時,追趕動力才有所減弱。2013年我國人均GDP相當於美國的12.8%,日本的17.7%。再看看時下各項結構改革有序推進,如6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的取消、下放,利率市場化和投融資、稅收、流通等體制改革的推進,“定向減稅”、“定向降準”等財稅金融措施的推行,都會使得制度紅利逐漸釋放。可以肯定,以創造就業、增加收入、提高效益、沒有水分、節能環保、持續發展的合適增長速度取代高增長,也會讓中國經濟更具活力。

    要對我國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有充分信心,與此同時,也要對困難和挑戰有充分估計。當前世界經濟仍保持緩慢復蘇,但各國復蘇步伐快慢不均,特別是新興經濟體面臨新的經濟動蕩風險。特別是近段時間,不少新興經濟體面臨經濟增長勢頭放緩、資本外流、本幣貶值、通脹上升等問題。中國作為新興市場國家的“排頭雁”和“領頭羊”,其改革進程和發展前景固然可觀,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在此情形下,必須用新視角把脈經濟,以新思路拓展新局,在持續發展中擴大就業、增加收入、改善生態、提質增效。把更多的注意力應放到企業轉型升級,在完善企業治理結構、提高研發能力、培育品牌競爭力、提高職工素質和成本管理水平等方面逐步發力。也繼續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適時適度預調微調,增強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和有效性,繼續為經濟平穩增長、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營造穩定外部環境。

    説到底,沒必要對部分指標短期波動杞人憂天,它不會影響中國經濟發展大勢,而在改革持續推進的語境下,我國經濟也會更健康有序、更具可持續性。(守愚) 

責任編輯: 郭曉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