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産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旨在進一步加快發展體育産業,促進體育消費。 《意見》提出的發展目標為,到2025年,體育産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著名體育學者、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易劍東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體育總規模若超5萬億元,可推算得出體育佔GDP比重將在1%~1.5%,這將與一些歐美發達國家的體育發展水平相差不多。 易劍東表示,目前發展體育産業正當其時。中國正處在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體育産業的發展是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推進體育産業市場化 “《意見》的出臺,對整個體育産業都是利好消息,我國的體育産業將迎來一個嶄新的時代,將大大推進體育産業的市場化進程。”虎撲體育創始人、董事長程杭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道。 易劍東認為,在目前我國第三産業比重偏低、服務業水準還有待提高的情況下,推動體育産業發展也是推動前述第三産業與服務業的發展。體育産業又屬於勞動密集型産業,可以拉動就業。並且能夠促進全民健身,改善國民體質,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意見》要求,到2025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達到5億人,體育公共服務基本覆蓋全民。 “2003年人均體育場面積是1.03平方米,2010年人均是1.2平方米,明年人均目標是1.5平方米。”易劍東表示,對比而言,2025年達到2平方米是一個相對更新更快的進展。 對於當前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還相對不完備的現狀下,他建議,可用“三地融合”的方式來緩解長期以來群眾體育活動場地供求失衡的矛盾。 易劍東解釋説,所謂“三地融合”,即將體育用地與居住綠地、公園綠地進行整合,充分開發居住綠地與公園綠地本身具有的遊憩、健身功能。 在易劍東看來,在英美等發達國家,在城市公園綠地中設置體育活動場地是一種常見的規劃方式。而我國目前體育場地絕對數量供給不足、已有設施利用率低、財政支出水平和土地供給水平有限,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發達國家體育場地面積擁有量的水平。因此,“三地融合”成為一種合適的選擇。 文化體育業按3%稅率計徵營業稅 此外,《意見》還要求豐富市場供給,引人關注的是兩個“100%”的覆蓋率任務,即在城市社區建設15分鐘健身圈,新建社區的體育設施覆蓋率達到100%。推進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在鄉鎮、行政村實現公共體育健身設施100%全覆蓋。 在政策措施上,完善稅費價格政策成為體育産業所關注的重點之一。 《意見》指出,對經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體育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並且,落實企業從事文化體育業按3%的稅率計徵營業稅。 “文化體育業按3%的稅率計徵營業稅,是一個很大的突破。”易劍東説,以前如高爾夫、檯球等放到娛樂業中,均按娛樂業標準徵稅,稅費相對較高。目前文化體育産業享受到這一扶持政策,將提升其發展動力。 在完善規劃佈局與土地政策上,《意見》要求,各地要將體育設施用地納入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用地計劃,合理安排用地需求。其中,新建居住區和社區要按相關標準規範配套群眾健身相關設施,按室內人均建築面積不低於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於0.3平方米執行,並與住宅區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 不過,政策出臺後,還需更多配套措施落地,據新華社報道,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産業分會副秘書長劉清早表示,實際工作中還有瓶頸需要突破:“一是需要政府職能部門轉變思想觀念;二是需要儘快出臺一系列配套政策,促進商業賽事發展,扶持企業、社會組織,推動全民健身的開展。”劉清早表示,體育場館向公眾開放,電費和稅費收繳很貴,按商業來收是要破産的。作為體育場館的經營者起碼要能夠維持,稅負這麼重怎麼能維持?這就需要相應的政策扶持。此外,《意見》的落實還需要很多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的互動。比如發展體育旅遊,這是體育産業的分支,需要旅遊部門和體育部門互動。這種互動不能只是停留在嘴巴上,必須打破行業的壁壘。(記者 周程程)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