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于11月12日至14日赴緬甸內比都出席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並對緬甸進行正式訪問。外交部11月6日表示,李克強此次訪問將推進中國-東盟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進一步推進落實“2+7合作框架”。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室主任薛力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説,東盟是中國實現“一帶一路”戰略的第一站,也是開局大棋,對“一帶一路”的成功建設起關鍵性作用。 東盟是周邊外交優先方向 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是東盟十國與中日韓美俄等國家開展對話合作的機制性安排,按慣例每年第四季度輪流在東盟國家舉辦,包括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和東亞峰會。 薛力説,東盟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優先方向。 在2013年文萊首都召開的10+1會議上,李克強提出凝聚兩點政治共識、加強七個領域合作的框架,即中國東盟“2+7合作框架”,繼過去的“黃金十年”之後,為雙方打造“鑽石十年”合作描繪出路線圖。 其中,七個合作領域包括積極探討簽署中國-東盟國家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啟動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進程;加快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本地區金融合作與風險防範;穩步推進海上合作;加強安全領域交流與合作;密切人文、科技、環保等交流。 在今年的10+1會議上,李克強將就落實“2+7合作框架”提出新舉措。據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介紹,中方將倡導雙方繼續增進政治互信,繼續推進雙方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積極落實“2+7合作框架”,加強在金融、海洋、安全、人文、互聯互通等各領域的交流合作。 薛力認為,李克強此次參加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最重要的一點,是由於中國今年力推“一帶一路”中長期戰略。在這種大背景下,中國需要強化和周邊的安全關係,核心表現就是在安全方面跟東盟國家簽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以應對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以及印度太平洋再平衡戰略。 作為中國的中長期戰略,“一帶一路”建設至少要推十年,越往前推,內容越多。而東盟除了地緣位置和經濟往來的重要性之外,也是中國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的開局棋,從某種程度上來説,中國與東盟的經濟合作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經貿投資是壓艙石 李克強在去年的10+1會議上提出,中國與東盟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合作等領域採取實質性舉措,進一步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實現2020年貿易總額達到1萬億美元的目標。 目前,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在2013年達到4436.1億美元,僅次於中國與歐盟和美國的雙邊貿易額。 中國連續多年成為東盟最大的貿易夥伴,東盟也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據商務部部長助理童道馳介紹,雙方合作實施了電力、橋梁、農業、製造業等一大批項目,特別是中國設立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並向東盟提供優惠融資支持,促進了東盟國家經濟發展,造福當地人民。 薛力説,經貿投資是中國與東盟關係的壓艙石。中國想要在經濟領域的影響力擴展到周邊,同時以經濟為紐帶,構建自己的區域性經濟體制或機制。也因此,李克強力推中國與東盟自貿區升級版。 今年9月,中國與東盟啟動了自貿區升級版首輪談判。本次領導人系列會議將繼續推動雙方在2015年底前結束談判。 關於“2+7合作框架”,薛力認為推進互聯互通建設、加強軟硬體的聯通最容易實現,其他諸如增加東盟來華留學生名額、在東盟推廣中國在非洲醫療隊模式、推廣農業技術等,都能夠使東盟國家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推進中國與東盟的合作。(記者 周洲)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