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上海證券交易所一聲鑼響,“滬港通”試點于11月17日正式啟動,滬港兩地證券市場成功實現聯通,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化進程邁入新紀元。交易首日,“滬股通”表現更為搶眼,但市場對“滬港通”前景普遍看好,認為滬港兩市互聯互通時代的開啟,將有力提升中國資本市場的全球影響力—— 11月17日上午9時30分,上證所5樓交易大廳內,伴隨著銅鑼鳴響,滬港通市場參與各方共計400多人,共同見證了滬港通首列“班車”啟程,滬港兩地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大幕正式開啟。 國際投資者偏重A股 記者在開通現場大屏幕上看到,滬股通成交首單為伊利股份,總成交股數32700股,成交金額85.02萬元。港股通成交首單為長江實業,成交股數8000股,成交金額113.6萬元。 在試點初期,滬港通對人民幣跨境投資額度實行總量管理,港股通總額度為2500億元,每日額度為105億元,股票標的268隻;滬股通總額度為3000億元,每日額度為130億元,股票標的為568隻。 交易所大屏幕上的數據不斷閃爍更新,經由滬股通,全球投資者在開盤前便搶購了106.03億元的A股股票,用掉了日內130億元額度的54%;開盤45分鐘,限額使用度升至67%;最終,滬股通130億元人民幣限額在13時57分耗盡。而港股通餘額還剩88億元,用了日內額度16%。 從全天成交來看,滬港交易呈現“北火南溫”狀況。中原證券研究所所長袁緒亞認為,滬港通的開通,從概念和題材上均有助於提振大盤,今天的成交情況也説明外部資金流向A股的意願較為強烈。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則認為,“成交量不是成敗標準,更重要的是資本流動,國際投資者的關注重點是資本重新配置,不僅僅是資本跨境流動。滬港通開通是最大的一次資産重新分配,是世界最大的尚未開放的資本市場的開放。” 提升全球影響力 長期以來,上證所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優秀企業群體的主要上市地,也一直致力於建設匯聚藍籌股的世界一流交易所。同時,港交所是高度國際化的交易所,集聚了大批國際機構投資者,也是內地企業實現境外上市的重要地點。 “滬港交易所互聯互通,是共同提升中國資本市場全球影響力的積極嘗試。”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解釋説,滬股通類似于上證所在香港新籌建了一個股票市場,不僅一下子新挂了268隻優質藍籌股,還同時擁有了香港本地約200萬投資者,其中很多是世界級的機構投資者,有助於改變A股市場的投資者結構,有助於引入境外知名機構投資者與資金,提高A股藍籌市場活躍度。 全球知名投資銀行高盛近日也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滬港通為全球投資者增加了568隻可選股票,估計會帶來1.3萬億美元的增量。瑞銀則認為,這個數字將達2萬億美元。 李小加認為,滬港通對香港和上海是雙贏的。滬港通並不是滬港兩地存量上的重新分配,而是通過市場的融合與碰撞,把目前還未進入資本市場的鉅額增量引入到兩地資本市場。 正如中國證監會主席肖鋼在開通首日所説,“在內地資本項目尚未實現完全開放的情況下,滬港通開拓了操作便利、風險可控的跨境證券投資新模式,意義重大、影響深遠;豐富了證券交易品種,優化了市場産品結構,有利於投資者共享兩地經濟發展的成果;促進兩地證券市場繁榮,鞏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加快建設上海金融中心,同時還將增強我國資本市場的整體實力。” 未來活躍度值得期待 從首日市場的成交情況看,滬股通成交火爆,而港股通卻未達預期的火熱。中信證券北京復外營業部首席理財顧問李海認為,原因主要是:第一,內地投資者近年風險意識加強,港股很多交易規則與A股不一致,故表現得相對冷靜;第二,近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很多對港股有興趣的投資者已可直接到香港辦理相關業務,港股投資需求一直在釋放,因此也無需通過投資港股通集中釋放。 “而滬股通需求較高,主要是因為國內資本市場一直比較封閉,直到去年4月才允許港澳臺居民開戶,其他投資渠道如QFII等,則額度一直受到控制。同時,滬市集中著堪稱內地國民經濟中流砥柱的大盤藍籌股,近年估值一直偏低,對外來資金有一定的吸引力。”李海説,“內地投資者目前還以個人投資者居多,對於新事物有一個認知的過程,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積澱後,港股通交易也會越來越火!” 海通證券也持相同的觀點。據海通證券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公司累計開通港股通客戶數已達12168戶。港股通交易首日,公司客戶反映較為熱烈,共有144家營業部488名客戶參與交易,累計成交925筆,成交金額5926萬元人民幣。同時,由於滬港兩地市場交易規則存在較大差異,該公司客服中心港股通業務諮詢的受理量大幅增加。該負責人表示,在港股通交易首日,“由於內地個人投資者對港股交易規則不甚了解,因而採取了較為保守的策略。隨著滬市機構投資者的逐漸介入與投資者教育工作的不斷深入,相信港股通的交易也將日趨活躍。”(陸 敏)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