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昨天發佈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4年本)。本報報道稱,拿新的目錄比照2013年的境外投資項目,大約99%的項目都將取消核準,改為備案。此前,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往往被詬病稱審批程序複雜耗時而且不夠透明,使得企業錯失最佳投資時機。 實際上,此番新版目錄改革還不限于對外投資,國務院還在電力、煤炭、港口等領域向地方下放項目審批權或核準權。簡政放權的力度之大出乎許多人的意料,無論是對海外投資或者國內的投資,都將承接這波改革紅利的刺激作用。 最近以來,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之時,市場總有一種懷念和憧憬“強刺激”的聲音。不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反復強調,“唯一的‘刺激’就是強力推進改革。”這次目錄版本更新,無疑再次體現了他提出“向改革要動力”的意圖。 就在11月5日,李克強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削減前置審批、推行投資項目網上核準,釋放投資潛力、發展活力。李克強強調,要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把能取消的前置審批項目儘量取消,“能給市場做的要儘量還給市場”。此番目錄的升級,就釋放出這樣的“強”信號。 縱觀近期的改革舉措,都可以看到提高行政效能的內在要求。李克強希望通過審批權的取消和下放、流程的優化以及提升信息化水平等,讓市場主體在投資、生産等環節都能分享到改革的紅利。 不過,在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進程中,有些企業還是心懷疑慮:一方面,名義上從核準變成備案,但現實中可能會出現變相審批、多頭管理等問題;另一方面,項目核準時容易找到主管部門和負責人,改成備案後可能會出現推諉情況,找不到負責的部門和人。 換而言之,從紙面的改革舉措到現實的改革紅利有一定距離,這未必全是經營者杞人憂天。出現這些情況的原因可能有三點:首先是改革方案還不夠週全,在機制和部門銜接時出現疏漏;其次是執行政策的人觀念不到位、責任意識不強,對改革缺乏親近感;再次就是一些部門和人員能力退化,患上審批依賴症,無法適應改革的新要求。 目前看來,方案是比較合理的,措施能否落實關鍵還是在人。要知道,改革不是卸責,簡政放權不是做甩手掌櫃。審批的權限或許已經取消和下放,但是服務和監管的責任卻沒有被登出。相反,這樣的責任還被寄予了厚望。中央要求職能部門監管重心要與核準、備案權限同步下移,市場主體希望職能部門強化監管、改善服務。 企業過去要辦一件事,經常要跑五六個部門,幾乎“逢廟就拜”、“見菩薩就燒香”,誰也不敢得罪。如今經過一次次簡政放權,這樣的情況正在發生改變。不過,行政效能的提升永無止境,改革的紅利也沒有盡頭,只有每個職能部門都擔當改革信號的“放大器”,市場的活力才能源源不斷。(田享華)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