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26日電(記者劉錚、姜琳)審計署審計揭露查處的一系列債券大案,涉案金額觸目驚心,作案手段隱秘多樣。公之於眾、嚴加懲處很有必要,但找到問題根源、亡羊補牢更加關鍵。
債券市場是直接融資的主渠道。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債券市場被分割為三個不同市場,由至少四個部門監管,不少債券的發行還需審批。這不僅為權力尋租、利用制度差異尋求套利等違法犯罪提供了空間,也影響到直接融資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當前我國直接融資佔比偏低、而債市大案多發,根源就在這裡。
解決問題,要從根源抓起。有關部門已出臺一系列規範債券市場措施,但下一步任務還很艱巨。應儘快統一債券發行及市場監管規則,全面實行債券發行註冊制。企業債、公司債、中期票據等債券被分割在截然不同的市場,監管要求不同,使得債券發行人無所適從,有的鋌而走險。但其實這些債券融資主體、功能相近,應當適當歸併、簡化品種,儘快實現同類發債主體按照相同註冊條件、披露規則、監管制度發行債券,推動債券發行由審批制全面轉向註冊制。
當務之急是改變目前債券市場多頭管理、職責不清的現狀,統籌協調相關部門的職責分工,將相關監管、服務職能適度集中于專職監管部門,使得債券市場監管職責更加明確,並建立起異常交易的通報機制,加大對違法犯罪的查處力度。
與其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一方面固然要針對審計中發現的問題,堵上具體制度上的一個個漏洞;另一方面更要儘快做好週密的頂層設計,積極推進形成統一、規範的債券市場,從源頭上解決債市分割亂象。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