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高峰將至,有個令人糾結的怪現象不得不説。一邊是登錄鐵路官方網站,不少熱門線路仍有大量余票可選;另一邊則是“網絡黃牛”趁春運又狠撈了一筆。既然有餘票,為何“黃牛”還有生存空間? 儘管鐵路建設提速,但信息服務沒跟上,一票難求的春運焦慮,給了“黃牛”可乘之機。過去,鐵路建設長期滯後,買票難的印象在不少旅客心中已根深蒂固。儘管隨著去年8427公里新鐵路投運,春運熱門線路運力已大增;加之去年底火車票預售期延長為60天,也讓鐵路部門提前掌握春運大數據,可以更精準地根據需求加開列車。然而,哪些地方的運力增加了,哪些列車的席位增加了,增加了多少,什麼時候增加……在如此龐雜的鐵路信息中找到與個體相關的結合方式,如果鐵路部門不對此主動營銷,旅客恐怕很難知曉,扭轉“火車票、黃牛要”的思維定勢就仍在路上。 其次,複雜繁瑣的購票手續也會將旅客推向“黃牛”。長期以來,買火車票是各種交通工具中最複雜的。且不説網購火車票先要跑到火車站做身份認證,就是牢記不同出發站的放票時間也頗要費些心思。再加上,熱門線路的余票大多是隨機上架的退票以及增開臨客的車票。這雖然可以防止“黃牛”囤票,但同時也逼著旅客不停刷屏。試想,作為一名在崗職工,誰能一直盯著網站刷票?不少人選擇“黃牛”代購,就是寧可多花點錢,也不願浪費時間,徒增煩惱。 換言之,隨著鐵路建設進入收穫期,春運的難點、盲點、糾結點也發生了變化,從運力匱乏時期的“春運難”,過渡到服務短缺時代的“春運煩”。 從“春運難”到“春運煩”,不是退步,是進步。從“紅眼高鐵”到“高鐵農民工專列”,這些年來,春運供需緊張的局面日趨緩解,不僅是因為鐵路運力大幅提升,也是因為列車開行更貼合市場需求。從“哪個渠道都買不到票”到“買哪種票”,再到“從哪個渠道買票”,旅客每多一種選擇,就是鐵路部門在市場化的路上多邁出一步,而百姓期待這樣的步子邁得更快,踏得更穩。 從“春運難”到“春運煩”,不是包袱,是財富。過去我們看春運,看的是運力的緊張,是任務的艱巨,春運似乎成了動員全社會力量、壓在全社會身上的大包袱。可換個角度,短缺就意味著市場。多少企業斥鉅資製造13億人的狂歡而不得,而運輸系統卻能憑空贏得一次為相當於幾大國總人口搬家的機會,這難道不是巨大商機?無論是增加企業旺季收入,還是培育旅客日常出行習慣,整合春運服務鏈條無疑將帶來一塊更大的蛋糕,何樂而不為? 從消除“春運難”到化解“春運煩”,都需要開放的心態為改革鋪路。中央多次強調,改革就要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從這個意義上講,“春運煩”實際是一個市場信號。鐵路部門抱怨黃牛擾亂市場秩序的同時,也應反思,為什麼許多旅客寧願選擇“搶票神器”“網絡黃牛”而沒有選擇正規渠道購票?對互聯網時代的春運“新業態”,除了圍追堵截,是不是也該考慮新的技術手段如何為我所用?鐵路不妨摒棄“等客上門”的舊觀念,多用市場思維來提供服務;更不妨放下“一家獨大”的念想,以商業化的手段充分調動春運的實際資源來保證服務。屆時,令人頭痛的春運,或許可以成為一場皆大歡喜的商業共贏。(陸婭楠)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