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的央視春晚更加深度地融入中國人民的民俗生活和年俗精神之中,以時尚化、科技化、藝術化的風采成長為古老年俗裏的新民俗 萬眾矚目的中央電視臺羊年春晚如期而來並圓滿落下帷幕,十余億人在家家團圓時圍爐夜看這臺給所有家庭帶來歡樂、吉祥、祝福的電視文藝晚會,一台臺電視機播放著這同一台精彩紛呈的文藝晚會,把全國人民凝聚在一起,共度美好幸福愉快的“守歲”之夜。羊年的央視春晚更加深度地融入中國人民的民俗生活和年俗精神之中,以時尚化、科技化、藝術化的風采成長為古老年俗裏的新民俗,愈發成為一種民俗的觀看和觀看的民俗。 作為一種觀看的民俗儀式,被觀看的羊年央視春晚為廣大觀眾的民俗觀看提供了共同的話題和具有最大公約數的價值引領。整臺晚會生動反映了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時代風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時代最強音而成為晚會的主旋律。晚會生動詮釋了“共築中國夢,家和萬事興”的主題,男女聲二重唱《共築中國夢》,唱出了中國人民追夢、尋夢、築夢、圓夢的豪邁氣概;組舞絲路舞蹈歷史地呈現了“一帶一路”的宏圖大略;歌舞《中華好兒孫》頌揚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傳統美德;歌曲《回家的路》《當你老了》《母親》《追憶故人》《搭把手》等,把鄉情、親情、愛情、友情演繹得溫馨動人。在這辭舊迎新的時刻,晚會把觀眾心裏所想所盼所冀所求和盤托出,為人民抒情,為人民發聲。小品《投其所好》、相聲《這不是我的》以小見大,把當前大快人心、大得民心的打虎拍蠅的反腐倡廉題材推向春晚,諷刺入木三分,批判酣暢淋漓。 作為一種古老年俗中的新民俗,羊年央視春晚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充分釋放創新和想象,集合中華文化精神,激活古老優秀傳統,使千年的年俗和萬眾的民俗與時俱進、其命維新。中國年俗從來就是中華文化的一次大演示,是全民大團圓時不約而同的民族精神的強化與重塑。羊年央視春晚當之無愧是全體中國人民的一次精神盛宴和文化盛典。各民族歌舞年年有,今年更以多彩、壯觀、美麗使人震撼。56個民族的華服盛裝,反映了民族團結、中華團圓的時代氣象。《蜀繡》在動靜對比中,把傳統與時尚、手藝與演藝混搭,配以明星歌手的炫酷歌曲,風景立時不同。歌曲《追憶故鄉》《鄉愁》把遊子深情和都市鄉戀抒發到人們的靈魂深處。各種祝福、拜年、包餃子、送紅包、寫春聯、致問候、送溫暖、傳感動更是讓這個“春晚”成為一幅中國年俗和民風的斑斕畫卷。這幅畫卷描繪了中國年的精神內涵和風情色彩。正月新春之時,民眾的生活將一一展開這一畫卷的現實圖景。 民俗的生命在參與,春晚的生命在互動。央視春晚要成為新民俗並由此深度介入中國年俗和大眾民俗,就必須走出舊模式,實行開門辦春晚、開放辦春晚、開明辦春晚。參與度和互動性是衡量央視春晚民俗化程度的兩個重要指數。羊年央視春晚在這兩個方面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和提升。借助中央電視臺這個現代傳媒極具影響力的平臺和舞臺,羊年央視春晚為眾多的歌曲、歌舞、表演節目配套了豐富的視頻影像,推動了現場氣氛。習近平總書記與各地群眾、各族人民親切交談的影像,一年來祖國各地發生滄桑巨變的多彩畫面,促進了黨中央和人民群眾的情感互動;來自天南地北,來自不同崗位,來自不同年齡性別的各色人等,他們表達著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愛意,大家的心靠得更攏了。首次試用的手機微信互動,把數十億觀眾拉進了參與互動的“圈子”,晚會內外、舞臺上下、電視機裏外涌動著無形的人潮,科技為春晚插上了飛翔的翅膀,科技為春晚敞開了所有的時空阻隔。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百節年為首。過年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時間的通過儀式,是中國人民最偉大的文化創造和文化實踐之一,是中國人民共創共享的神奇的文化空間。時長4個多小時、連辦30多屆的央視春晚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最有影響力、最具創造力的電視文藝節目,其核心意義就在於它不遺餘力地傳承和弘揚了中華團圓的民俗精神。(向雲駒)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