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通縮預期“自我實現”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2-26 09:46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近期,在我國CPI持續回落至1.4%,PPI連續33個月下降的背景下,不少機構警告,中國陷入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通縮局面。當然,個別觀點未免有些渲染過度,甚至不排除唱空中國的意圖,但是這也提醒決策層,需要高度警惕通縮的壓力。

    有學者日前撰文認為:“通縮離我們已經很近了。”理由有二:一是當前巨大的貨幣、信貸存量被過剩産能、無效投資以及非實體經濟的高回報領域大量擠佔,直接作用於實體經濟領域、具有流動性的貨幣資金其實相對不足;二是外匯佔款減少導致基礎貨幣的投放減弱,銀行吸存能力和放貸能力下降,導致貨幣總量呈現下降趨勢。

    也有學者提出不同看法,認為物價至少出現連續3至6個月的負增長,才能被定義為通縮,目前中國的CPI還處於正增長狀態。尤其是通縮表現為物價持續下跌影響到消費,消費不振又阻礙了經濟增長,但當前物價下跌是供給端造成的,比如國際油價下跌、電商降低商品成本等,並非百姓消費需求低迷所致。

    從這些爭議可以看出,中國是否陷入通縮,各界還沒有形成共識,不過通縮的風險也確實迫在眉睫。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各界對中國出現通縮局面的擔心日趨嚴重,很可能會助長這種趨勢,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

    正因為如此,決策層需要積極出臺舉措應對和管理通縮預期。此前,在評判中國經濟是否處於合理區間時,一個重要指標是CPI增速沒有超過上限,現在看來,CPI增速也需要設置下限。經濟增速換擋期既可能遇到通脹的風險,也可能面臨通縮的風險,所以需要根據情勢變化做出政策調整。

    最近來看,央行也正在行動,適時調整貨幣政策。從去年11月21日到今年2月4日,央行先降息後降準。此外,為緩解春節前慣常的流動性偏緊,央行還採取了一些措施,向市場釋放流動性。這些舉措符合市場的預期,傳遞了未來的貨幣政策會更加注重鬆緊適度的信號。

    除了貨幣政策,還可以在供給層面有所作為。比如推動中國企業加速走出去,過剩的産能不是簡單地壓縮、淘汰了之,而是通過轉移到海外有需求的地方,實現雙贏。還可以借助“一帶一路”的東風,激活上下游的産業鏈和需求鏈。最近起步的絲路基金,就給外界以較大的想象空間,此外,還有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上合組織開發銀行都可能帶來中國海外拓展的良機。

    應對通貨緊縮,拉動內需方面也還有不小的空間。比如針對房地産行業一些不合理的行政限制,可以簡政放權、激活市場等改革手段去除,保障真實的市場需求能夠得到滿足,繼而讓該行業的上下游有喘息的機會。此外,還可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畢竟中西部與東部、農村與城市的基礎設施差距還很大,有很多功課要做。

    昨天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就要求加快推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目前納入規劃的172項重大水利工程,57項已開工建設,27項擬於今年內開工,其餘的要抓緊前期工作,條件成熟的應儘早開工。這些重大工程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不僅關乎民生福祉,有益區域協調發展,還對當前穩增長、防通縮有重要意義。

    只有各部門多措並舉,各地方協同發展,各主體奮發有為,才能在通縮預期“自我實現”之前將其瓦解,讓中國經濟企穩反彈,進而行穩致遠。(田享華)

責任編輯: 林巧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