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常態需要精神新狀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3-03 07:37 來源: 人民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當平常心、進取心、自信心成為中國人精神的新常態時,這一束精神之光就會照亮我們腳下的探索之路,幸福就會成為中國人生活的新常態。

    過去一年,有一個詞很熱:新常態。它告訴我們,當下經濟形勢已經進入了三期疊加的新時期。

  改革開放的35年裏,中國經濟增長每7年差不多就翻一番,GDP年均以近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因此,面對當前的“新常態”,少數人無所適從,看不清方向;也有人害怕創新,擔心多做多錯;還有人認為好日子過完了,唉聲嘆氣。這三種現象,既是轉型時期人們的心理反應,也是需要關注與疏導的負能量。在經濟新常態下,特別需要良好的精神新狀態,才能應對自如,贏得這場挑戰。

  經濟新常態需要我們擁有平常心。

  中國已經創造的經濟發展奇跡,就像一朵生命力特別旺盛的花,連續多年的快速增長,已經為我們進入換擋期準備了條件。我們應該從追求速度轉向追尋幸福。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數更為重要。並不是經濟發展越迅速,幸福指數越高。我們都知道一個生活常識:一戶人家有錢,並不等於這戶人家幸福。國家國家,國也和家一樣。2014年,英國一家機構調查“全球最快樂國家”,排名前10位的與經濟排名關係不大。所以,我們要以平常心來看待GDP數據,明白數據不等於幸福,就能面對風波有定力,遇到難題能合力,從容不迫。

  經濟新常態需要我們擁有進取心。

  面對結構調整的陣痛,許多人會用“適應”這個詞應對。適者生存,但新常態更呼喚創新。在經濟發展迅猛的時候,插根筷子都能發芽,做事更多是粗放型。新常態下,有的事堅決不能再做了,比如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發展;有的事再做也沒用了,比如一些已有的刺激經濟發展的政策。有所不為,是要有所作為,需要用新作為實現新發展。新常態下,工作的成敗關鍵在於判斷力、創造力和執行力。一方面要加強前期調查研究,判斷事情該不該做、該怎樣做,一方面在決策之後,要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過硬的工作作風去持續推進,創造性地做。正如有人説的:“三流的點子加一流的執行力,永遠勝過一流的點子加三流的執行力。”要實現健康的經濟轉型,要讓經濟發展這朵花在花期結束之後,迎來再次綻放,就必須勤勞地澆水施肥,精耕細作。

  經濟新常態需要我們擁有自信心。

  處於前期政策的消化期,會部分影響到新政策的推行、新局面的打開,這是必然的。但是,同樣半杯水,悲觀消極的人看見的是空了半杯,樂觀積極的人看見的是滿了半杯,有信心和沒信心所看見的事物不同,所做出的行動也不同。在經濟發展放慢步子之後,有自信心就能夠懂得向內尋找動力、激發活力、挖掘潛力。其實,只要我們用心思考就能發現,經濟發展仍然有巨大的空間。無論是國內市場的開拓,還是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與文化産品的輸出,都可以有所作為。只要我們不在自卑與自傲的兩個極端之間搖擺不定,堅定地紮根在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上,又四方廣泛汲取雨露陽光,就一定能夠創造出獨特又美好的産品,並且贏得經濟發展之花的再次怒放。

  人活著,歸根結底活的是一種精神。人創造精神,人又被這種精神所創造。經濟新常態需要精神新狀態。當平常心、進取心、自信心成為中國人精神的新常態時,這一束精神之光就會照亮我們腳下的探索之路,幸福就會成為中國人生活的新常態。

責任編輯: 陸茜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