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如何站在自己的視角理解經濟新常態,是今年兩會的最大焦點。 3月3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正式開幕,鐵道大廈是今年政協經濟界別的駐地,上午委員們陸續走進賓館大廳時,享受到了被記者圍堵追問的待遇。 全國政協委員梅興保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國家經濟進入新常態大背景下,適當將原來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是非常合理的,我們應該適應這種情況,好好把握新常態。 實際上,實體經濟融資難的老大難問題,仍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經濟界別多位委員認為,我國金融體系仍十分穩健,在小微企業資金“喊渴”的大背景下,以鼓勵民間金融為主要議題的金改進程將更加深入。 經濟增速可以緩一緩 明天政府工作報告將正式面世,圍繞經濟增速目標的討論早已開始。摩根大通報告認為,政府非常有可能將增長目標從去年的“7.5%左右”降至“7%左右”。大多數省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已宣佈不同程度降低今年的增長目標,上海甚至宣佈取消年度增長目標。 梅興保説,7%左右是很正常的,8%以上增速應該被劃為高速,7%則是中高速,再低就是中速。“7%左右之所以正常的原因,一是經濟總量大,二是調結構任務很重,有行業在收縮,有行業在發展。” 由於經濟增速還處於下臺階過程中,運行風險開始逐漸暴露,中國經濟是否已經陷入通縮已經被討論多時。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並不太擔心:“中國CPI還是上漲的,只不過上漲幅度比較低而已,還沒有到達物價完全負增長階段。” 金融風險方面,有數據顯示,2014年末,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達1.29%,相較于去年三季度末的1.16%繼續攀升,創四年新高。楊凱生認為,經濟下行會增加銀行業風險,但不像有些炒作的影響那麼大,不良率在全世界來看都處於良好區間,且中國銀行業的一個特點是風險吸收和消化能力較強。 他進一步解釋説,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産的撥備率比較高,但是由於資本質量較好,一級資本在整個資本的充足率、一級資本佔整個資本的比重,在全世界銀行業中比較高,因此風險的抵補能力比較強。 金融改革成熱點詞彙 今年兩會的高頻詞仍將是改革,瑞銀證券觀點稱,高層將會在促增長、防風險和再平衡三大主題上加快改革步伐。“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但小微企業仍存在金融饑渴,這之間的差異需要我們反思。”原銀監會副主席蔡鄂生説,金融業的變革和突破,仍需要一個過程,利率市場化只是其中一步。 國務院也圍繞這方面做了諸多努力,去年5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針對“三農”、“小微”的信貸投放明確提出,“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加大‘定向降準’措施力度,對發放‘三農’、小微企業等符合結構調整需要、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實體經濟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適當降低準備金率。擴大支持小微企業的再貸款和專項金融債規模。” 7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又明確,“保持信貸總量合理增長,著力調整結構,優化信貸投向。加大支農、支小再貸款和再貼現力度,提高金融服務小微企業、‘三農’和支持服務業、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及重大民生工程的能力。” 2014年兩會期間,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首次宣佈了民營銀行試點破冰的消息。截至當年末,中國共有5家民營銀行獲准成立。民間資本如何踏入金融領域深耕,其方式和節奏都是今年兩會關注的重中之重。 梅興保説,民營資本發起設立中小銀行等金融機構,適應李克強總理當前提倡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融資需求,官方一定要有相當的魄力和擔當,使得民營金融機構“成百上千,甚至上萬地出現”。 蔡鄂生説,民營銀行要與整個經濟體制和金融體制改革共同發展,首先要厘清它究竟要起到什麼功能作用,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早就打開窗口了,那麼民營銀行又將發揮什麼作用,怎麼讓它發展,它的市場在哪,這些都需要研究。(記者 胡健)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