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問診醫生“職稱晉陞病”專家:評職稱請拿業務能力説話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3-09 10:52 來源: 央廣網
【字體: 打印本頁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醫生評職稱要寫論文、考英語,這樣的規定執行已久。早有媒體報道,目前,醫生職稱論文行業已經形成完整的利益鏈,部分醫生過於重視"發論文、搞科研",忽視了普通臨床工作和廣大患者。這個問題,也引起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重視。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與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江蘇團代表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就注意到基層醫生的職稱評定問題。江蘇團代表、蘇北人民醫院院長王靜成提出,對部省級以下的醫院,比如地市級醫院,應該把評職稱的自主權下放,不要統一都要交論文、考外語。醫生的技術能力、服務水平應該成為考核的重點。

    對此,李克強總理説,對醫務職稱評定的一些規定,應該作一些調整,可以先做試點。基層醫院的醫生,非要讓他多拿幾篇論文,論文寫得不錯,可手術沒做好,病人的問題沒解決,那不是花架子嘛!這個事事關全局,牽扯麵大,可以先試點,先從醫院這個直接關係人民生命健康的領域著手。

    在今年的兩會現場,關於醫生的職稱評定問題已經不是第一次被代表、委員提出來。北京順天德中醫醫院院長王承德委員幾天前在會場上説起,他曾看到過一篇來自一家縣級醫院的醫學論文,説一年看了200多個某種病變的病例。作為全國知名的免疫專家,王承德説這樣的疑難雜症連他自己一年也看不了幾十例,"不可能發生在縣級醫院裏,這純粹是造假"。全國政協委員黃潔夫也在這幾天的討論中提到了這個問題,在他看來,現在的政策驅動會弱化醫生們實際處理疾病的能力。作為醫生,應該把治病救人作為主要任務,把心思放在病人身上,這是基本原則。

    不僅僅在醫學領域,目前許多行業的職稱評審,都把論文、英語等作為必不可少的“硬體”,而且往往流於功利主義和形式主義。“發表論文數量不一般,實際業務能力很一般”,“專業職稱很高,動手能力很差”的現象比比皆是。

    現行職稱評定制度存在哪些明顯的弊端?下一步要不要改革?怎麼改?全國青聯委員、全國青聯新聞出版界別副秘書長吳永強對此解讀。

    經濟之聲:為什麼要把寫論文、考英語等作為職稱評定的必要條件?

    吳永強:從醫學領域來説,我想現行制度在設立之初的出發點是好的,是希望醫務工作者加強他的業務水準和實際水平。可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當中,尤其是對一線臨床的業務人員來説,一來可以看到這個制度存在著明顯的教條死板的弊端。第二就是脫離實際,因為它把臨床人員和研究機構的醫務工作者混淆了。這種脫離實際的弊端,就會導致前面提到的種種狀況。

    經濟之聲:那麼,對於醫生這個群體,什麼樣的職稱晉陞制度是比較科學合理的?怎麼才能通過職稱評定引導臨床醫生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吳永強:建立什麼樣一種的職稱評定制度,才能夠推動臨床醫生提升它們的業務水準,同時更有利於為實際的患者提供切實有效的服務?這是很重要的問題。從規則制定的角度來講,一個是要避免一刀切的死板單一的職稱評定制度。醫生群體當中有臨床崗位,還有研究還有其他的業務崗位的,這種一刀切就過於教條和絕對化。第二個是針對不同崗位的醫生,像大中城市,中心醫院、或者縣鄉一級臨床醫生,要制定差別化的評定體系和標準,這樣的話,可能更加實際。

    經濟之聲:推而廣之地看,不光醫學領域,各行各業的職稱評定被論文、英語綁架的例子比比皆是。教師、企業科研人員等等,也都面臨這個問題。什麼才是科學評價體系?

    吳永強:科學評價體系不外乎幾個方面,第一個是要有一個客觀評價的標準。第二個是要有一種務實評判指導思想。總的來説,不管你從事哪個行業,幹什麼崗位,如果要評定職稱,就一定要拿真實的業務水平説話,把最該幹的工作幹好了、幹精了,職稱才能往上走。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學習古漢語非要把英語考到某種水準,這就是一個很滑稽的現象。往大了説,是我們教育體制改革的一個問題;往具體裏説,是能不能放下身子面向實際的問題。

責任編輯: 林巧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