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引擎”如何雙驅發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3-13 09:24 來源: 經濟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産品、公共服務“雙引擎”,推動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當前經濟增長的傳統動力減弱,要實現較長時期的中高速增長,必須推動經濟提質增效、邁向中高端水平。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改造傳統引擎,打造新引擎,這是中國經濟爬坡過坎、升級發展的戰略抉擇。

改造傳統引擎增強發展後勁

    改造傳統産業,要以産品創新為主導,以工藝創新為手段,以機理研究為基礎,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

——袁仲雪代表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兩次提到傳統産業技術改造,這是近幾年來沒有的。”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毅中表示,我們有幾十年積累的工業基礎,要讓這些傳統産業提高效率、發揮更大的作用。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全部工業增加值22.8萬億元,居世界第一。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3%,全部的工業增加值增幅7%,工業出口占了約1/7。然而,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並不高,集中表現在工業增加值率和科技貢獻率上。“十一五”時期,工業增加值率是25.6%,近兩年下降為不到23%,發達國家則是35%至40%。

    如何提升傳統産業?李毅中委員説,落後的技術要淘汰,過剩的産能要化解,可以整合提升的就改造、重組。傳統産業中也有許多高新技術,比如發展高端製造業以及一些戰略性新興産業。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依然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提升發展質量的重要部分,也是經濟發展的引擎,是經濟增長點。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橡膠與輪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袁仲雪説,“上一輪的經濟發展,基本是以大規模低端製造和勞動密集型産業為主的經濟結構,肉多、骨頭少,剛性不足,技術含量低。”袁仲雪代表表示,下一輪的經濟發展,必須改造傳統産業,要以産品創新為主導,以工藝創新為手段,以機理研究為基礎,研發新材料,推出新産品,創造新模式,以此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只有滿足綠色發展的要求,沉下心來、扎紮實實搞基礎性研究,才能保證經濟長期健康發展。

鼓勵社會參與公共服務

    通過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採用“拼盤”的方式,把社會資金引入到公共服務品的供給上來

——裴長洪委員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增加公共産品和服務供給,加大政府對教育、衛生等的投入,鼓勵社會參與,提高供給效率。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長洪告訴記者,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個人消費品領域總體上已處於供求平衡狀態。但在公共服務領域,包括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總體上仍供給不足。看病貴、看病難,讓許多百姓對醫療問題不滿意。醫療保障方面的問題也成為許多代表委員關心的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腦腫瘤醫院院長、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于金明認為,中國已基本實現了全民醫保。但是目前醫保還存在著資源不均衡、可及性不夠以及公平性仍有欠缺等問題。于金明代表建議,“醫保可以先在試點區域內實現統一,進而實現跨地域一卡通。”

    全國政協常委、貴州省畢節市副市長冉霞表示,應多給西部和革命老區一些政策傾斜,一方面應加強對偏遠地區醫療場所的建設,培訓鄉村醫生,提高臨床醫療能力;另一方面,還要建立有效機制,將引入社會資金和政府投入結合起來,完善醫療衛生改革。

    “棚戶區改造是為改造城鎮危舊住房、改善困難家庭住房條件而推出的一項民心工程,是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的一項重要舉措。”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省楚雄師範學院地方民族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楊甫旺建議,繼續加大棚戶區改造支持力度,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建議拓寬金融貸款的用途範圍。

    如何增加公共服務和産品?在裴長洪委員看來,“政府不能再唱‘獨角戲’,增加公共産品和服務需要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裴長洪委員表示,要通過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採用“拼盤”的方式,把社會資金引入到公共服務品的供給上來,包括城市中地鐵、學校、醫院的修建等,要允許民間資金的進入。在這一過程中,關鍵是進行價格改革,通過定價機制改革,給社會資本以合理投資回報。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公共産品價格調整同時還要兼顧民生,考慮社會承受能力。

造就扶持創業創新的體制機制

    要考慮高新初創型企業的實際需求,造就扶持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需進一步深化改革,放水養魚

——李秉記代表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於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

    全國人大代表、濟南聖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唐一林説,在經濟新常態下,創新是企業積極轉型、探索出路的有益嘗試,或者説是企業必走的生存發展之路。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考慮到高新初創型企業的實際需求。造就扶持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需進一步深化改革,放水養魚。”全國人大代表、中山大學億達洲海洋生物研發中心副主任李秉記告訴記者,創業伊始的高新技術企業通常沒有贏利,可以考慮在營業稅、增值稅等方面進一步給予優惠措施,降低小微企業申報國家級、省級高新企業的認定門檻。目前主要是以産值和稅收來認定,高新初創型企業踮起腳尖也摸不到“及格線”。應改為以科技含量、專利創新作為主要的認定標準,同時引入第三方機構對其進行評估。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錢從哪來”始終是最關鍵的問題,在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科技廳廳長黃寧生看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完善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積極將政府的有形之手與市場的無形之手結合起來。

    “拿廣東的實踐來説,一方面對基礎性、公益性的科研項目採用穩定的財政支持,另一方面改革創新面向市場的項目投入方式,放大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帶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流向科技領域。”黃寧生代表説,目前廣東9個國家級高新區中已有6個設立了小額貸款公司,5個設立了融資性擔保公司,還專門設立了高新區創新産業集群基金,母基金10億元,吸引社會和民間資本在全省各地成立子基金,投資于分佈在各地高新技術産業鏈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記者 劉瑾 黃鑫 歐陽優 陳靜)

責任編輯: 于士航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