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2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今年國務院立法工作重點,讓改革發展沿著法治軌道前行;會議聽取中國北車南車重組進展情況彙報,強調以國資國企改革優化資源配置。要求遵循市場規律和企業自願原則,為重組創造有利條件,確保企業穩定運營,促進效益提升。會議強調,要繼續加大國企國資改革力度,加快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運營公司試點,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促進強強聯合,優化資源配置,有效解決重復建設、過度競爭等問題。 國有企業,過去被稱之為全民所有制企業,對於大型具有壟斷性質的國企央企,更被人們理解為“全民持股、人人有份”的國家工廠,實際上人們這種簡單理解並非信口而來,作為有國家國資控股的企業巨無霸,企業的盈利或虧損,發展還是倒退,從某種意義上來説,也確實關係到每個人的利益,委實可稱得上“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來,人們往往發現國企存在坐擁國家優惠政策,不思市場競爭,依靠相對實質上的市場壟斷卻始終效益不佳,尤其是某些國企存在的機構臃腫、腐敗浪費、裙帶關係等不良現象,這些都加劇了人們對國企深化改革的迫切心理,不願意再看到人們手中持有的“國企股票”一天天貶值,同時,更希望看到這些航母企業,能夠憑藉自身優勢,勇於投入市場競爭,在引領中國企業衝向全球市場的同時,為國家和人民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據公開報道顯示:中國北車、中國南車于2000年由中國鐵路機車車輛工業總公司一分為二,從此成競爭對手。兩家公司主業都是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業,由國資委管理,起初業務按南北地域劃分,但目前地域界限已然不在。兩家公司的發展始終勢均力敵,無論國內市場還是國外市場,兩家公司的競爭愈發激烈。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南北車的彼此競爭,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國軌道交通設備製造的國際競爭力,是促成合併重組的重要原因之一。實際上北車、南車由先前的“合久必分”到十四年後的“分久必合”,也是國內眾多大型國有企業步入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縮影,屬“一母同胞”,分灶吃飯可以培養其獨立參與市場競爭和抗擊風險的勇氣與能力,但“兄弟”之間的“互相殘殺”勢必會削弱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實力。眼下的“合”也並非完全上策,其在國內處於無可抗衡的巨無霸地位,勢必會影響相關中小型企業的公平競爭,因此北車、南車“重組”不是目的,如何通過科學的改革舉措,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促進強強聯合,優化資源配置;有效解決重復建設、進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推進核心技術研發和整合,創新商業模式;增強國有企業活力,提升利潤率,促進稅收增加;推動中國裝備走出去,打造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等等,才是亟待解決的大問題。 顯然,國務院常務會議所提出的改革思路,也並非只是針對北車南車,而是為整個國資國企改革探索一條走向全球市場的發展之路。在不少人的印象裏,我們的大型國有企業在國內市場獨樹一幟,無可抗衡;而在國際市場卻是勇氣多於智慧,競爭力明顯不足,其中最關鍵因素就是創新意識不強,這也是長期被國家優惠政策“嬌寵”的結果;特別是國企與行政級別的難以割捨,短期政績思維或多或少影響國企依靠創新求發展的動力,而長期“半行政、半企業”的僵化體制,既影響阻礙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也為國企腐敗滋生提供了土壤和空間,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以國資國企改革優化資源配置,實際上就是用改革這把利劍來起到“一箭雙雕”作用,促進企業勇於創新、敢於創新,以新的姿態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打造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 北車南車的重組,只是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的起步,儘管很多年來國企沉澱出不少問題和矛盾,也讓國企的很多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然我們一定要認識到國企與其他非國有企業相比所蘊含的獨特優勢以及所承擔的無可推卸的社會責任,無論在人力資源配置、恪守法律本分、企業規範管理、稅收財務遵章守紀等等方面,均具有其他非國有企業無可相比的優勢和規範,最優秀的人才在國企,最高超的技術在國企,最先進的設備在國企,這是社會所公認的事實,只要通過改革能將這些潛力挖掘出來,並且得到充分發揮,世界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與我們的國企相抗衡,以國資國企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把國企打造成國際市場最有競爭力的中國創新航母,在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同時,也一定會在國際市場上馳騁縱橫。(朱永華)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