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6日電(記者 王優玲)商務部16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一季度,不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數據,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145.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3%。專家表示,我國投資環境的綜合優勢依然突出,吸收外資的綜合競爭力依然比較強,實際數據並不支撐所謂的“外資撤離潮”看法。 “外商對華投資有出有進,總體上是進大於出,並沒有出現所謂的‘外資撤離潮’。”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商務部例行發佈會上説。據商務部數據,一季度外商投資新設企業數增長22.4%,終止企業數下降17.6%,減資企業數下降35.7%。 “外資撤離潮”説法出現的背景是,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後,外商投資的投向結構發生變化,製造業利用新增外資的規模和比重持續下降,原有的一些製造業外資企業對中國業務進行了一些調整。“製造業外資的下降和原有製造業外資的正常調整,我們認為是正常的。”沈丹陽説。 據商務部數據,我國服務業吸收外資佔比從2001年的24%上升到2014年的55.4%。今年一季度,我國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達215.9億美元,同比增長24.1%,在全國總量中的比重為61.9%;其中金融服務業、分銷服務業、運輸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規模較大,分別為54.4億美元、18.9億美元和10.2億美元。同期,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112.2億美元,同比下降3.6%,在全國總量中的比重為32.2%。 沈丹陽説,我國吸收外資的綜合競爭力體現在,外商普遍看好我國潛力巨大、穩定增長的國內市場,我國法律制度體系日臻健全,市場公平競爭環境不斷完善,産業配套能力迅速提高。 此外,我國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大力推進各項改革,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同時加大對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的保護,使吸收外資環境持續改善,是吸收外資規模持續增長最主要原因。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今年1月底發佈的《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2014年中國吸收外資1280億美元,首次成為世界最大的外資流入國。 根據上海美國商會《2015年中國商業調查》,有73%和75%的受訪企業2014年在華業務實現盈利或者收入增長,有67%的受訪企業計劃2015年擴大在華投資。 商務部數據顯示,一季度,實際投入外資金額排名前十位的國家/地區(香港、韓國、台灣省、新加坡、日本、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沙特阿拉伯)合計投入332.9億美元,佔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的95.4%;同比增長12.8%。其中,英國、法國、沙特阿拉伯分別對華投資3.7億美元、3.7億美元和2.4億美元,同比增幅較高,分別為40%、258.7%和776.7%;日本對華投資10.6億美元,同比下降12.3%;美國對華投資6.2億美元,同比下降40.4%。此外,歐盟28國對華投資20.2億美元,同比增長30.5%;東盟對華投資13.5億美元,同比下降31.2%。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