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3日電(新華社記者 姜琳、吳雨)1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新增5000億元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規模,鼓勵一次註冊、自主分期發行,支持證券化産品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在專家和業內人士看來,這將大大有利於擴大信貸資産證券化規模、盤活存量助力實體經濟。 “信貸資産證券化的目的就是為了盤活存量、騰挪資源,經過前期試點後,擴大規模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紀志宏告訴記者,“這將打通信貸市場和證券市場,並倒逼銀行提高自身貸款定價的能力,同時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培育,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 “對商業銀行而言,資産證券化是促進其經營模式轉型和提升信貸結構調整的有效工具,可以騰挪出新的信貸資源,用於更需要支持的方面,包括實體經濟和一些薄弱環節。”中國銀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表示。 所謂信貸資産證券化,就是金融機構將缺乏流動性的存量信貸資産打包出售給一些機構,後者再以這些信貸資産未來可能産生的收益作為擔保,向投資者發行資産支持證券進行融資。例如銀行可以憑藉購房人“欠”它的房貸,再到債券市場融回一筆資金。 為推進信貸資産證券化發展、鼓勵金融機構業務創新,相關部門不斷簡政放權、簡化程序。就在一個月前,央行剛剛取消了銀行間市場資産證券化産品的審批制,轉而採取註冊制。不過今年以來,信貸資産證券化發行規模並沒有向許多機構預測那樣出現“井噴”式增長,主要因素在於銀行缺乏動力。 據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統計,2015年1至4月,資産支持證券共發行57次,規模518.29億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華夏銀行發展研究部戰略室負責人楊馳表示,銀行不積極的重要原因是信貸資産證券化的收益並不“誘人”。原有的資産是信貸資産在資産負債表內,收益較高,但轉移到表外就變成資産證券化産品需要在市場進行博弈,而且流動性不高,因此信貸資産證券化總體需求不是很旺盛。 在宗良看來,允許證券化産品在交易所上市,是更公開更市場化的方式,不僅有助於豐富産品的投資主體、更好地發現價格,提升銀行的積極性;而且還將提高證券化市場流動性,防止風險在銀行業內部循環傳導。 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表示,原來資産證券化産品只能在銀行間市場進行交易,參與主體基本是銀行,資産還是“從銀行來,到銀行去”,使資産支持證券發展受到制約。而證券化産品到交易所之後,不僅面向更多機構投資者,連中小投資人也可以進行參與投資。 “目前支持到交易所上市的還是一些信用評級高的優質資産證券化産品。”紀志宏告訴記者,由於資産支持證券産品比較複雜,中小投資者難以進行判斷和投資。因此,下一步要加大信息披露行為和內容的規範力度,特別是加強事中事後信息的持續披露,強化評級機制,使投資人更能識別風險,參與定價。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資産證券化流動性、提高市場容量。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