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ppp模式 提升雙效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5-14 09:51 來源: 光明網
【字體: 打印本頁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月1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匯聚社會力量增加公共産品和服務供給。

    自去年10月至今,國務院常務會議已多次提及積極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稍稍梳理,從中可以明顯看出,國務院支持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力度與範圍都在擴大,譬如此前專門強調了要深化鐵路投融資改革,積極推廣PPP模式,這次常務會議則將範圍延伸到了“交通、環保、醫療、養老”多個等領域。

    結合當下社會、經濟的發展運行情況,這種投融資領域的變化是與改革是必然的。一方面,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具體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是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通過簽署合同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最終使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這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政府收入增幅減緩的情況下,不僅利於緩解政府財政支出壓力,也利於盤活社會投資,提升經濟活力。這是其經濟效益所在。

    另一方面,在交通、水利、環保、醫療、養老等領域,大力推廣PPP模式,更具有針對性意義。這些領域都涉及時下熱點性的社會民生問題,引入ppp模式,是確保經濟增速放緩但公共服務質量繼續提升的必然之途。此之謂社會效益。

    那麼,如何確保這種改革順利推進,以充分實現經濟社會雙效益的最大化?常務會議對此提出了簡明扼要的答案:落實稅收優惠政策;鼓勵直接融資;建立利益動態調整機制;完善法規制度。此一攬子措施歸結到一點,即是要完善相關激勵機制,為社會資本與政府合作營造良好的環境與條件,也就是打消社會資本的後顧之憂。

    就以往的經驗來看,社會資本與政府的合作,最大的擔憂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審批複雜,程序繁多,社會資本在合作中感受不到尊重和市場地位的平等;另一方面,是後期收益的問題,這其中又以政府的信用度為最大變量。從這兩個方面出發,常務會議提出的四大措施是極具針對性的,但在落實過程中,還需強化監督,既要保證這種合作模式推廣上,政府與社會資本的興趣和參與積極性,但同時也要確保合作的規範性,如操作程序上的合規合法,避免後續爭議等等。

    總體而言,隨著民間資本規模的增大,公共服務需求的提升,ppp模式將越來越成為公共服務領域一種普遍性的投融資方式。但作為一種對各級地方政府而言尚處於新興階段的投融資模式,要保證其發揮預期的效果,尚需要諸多綜合性的改革措施與扶持行動予以保駕護航,需要更多的探索與經驗總結。(川昌)

責任編輯: 陳燕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