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險的一躍 新30年的中國經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6-01 13:53 來源: 經濟觀察報
【字體: 打印本頁

    承受著轉型陣痛和巨大壓力的中國經濟,在觸底和再次起躍的換擋期,依然充滿著諸多機會。這些機會可以讓這個國家通過一次系統的改革和創新,開啟一個新的30年。

    

    人多的時候,這條街看起來像是一條年輕的河。兩岸排列著被重新粉刷成青灰色的三層小樓。激情涌動,川流不息。

    它不過50米長,正式開街只有一年時間。政府給它起了一個很有指向性的名字——“中關村創業大街”。但如果只看這條街上林立的店名,它更像是咖啡館一條街。許單單叫它們“創業咖啡館”或者“創業孵化器”。

    這是2015年5月底的一天,許單單創辦的3W咖啡館內人滿為患,外面的街上也是一樣,到處都是項目和創意,到處都是投資人,還有遊客。5月7日,中國總理李克強的到來,將這裡變成了一個新地標。李克強所憂心的經濟下滑壓力,在這裡都變成了創業者的狂熱和激情,像一張大網把外來人罩住。

    這景象很容易讓人想到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下海潮”。當時,鄧小平南巡歸來,整個中國都被自由、市場、發展等詞彙鼓舞,人們紛紛離開陳舊的體制,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之初的第一個創業潮。人社部後來公佈的數據,現在聽來都有些不可思議:1992年辭職下海者超過12萬人,不辭職卻投身商海(停薪留職、兼職)的人超過1000萬人。

    此刻,似曾相識的一幕重演了。市場、改革、創業這樣的詞彙,屢屢被這個國家的最高領導層提及,甚至連經濟現實都如此類似。中關村創業大街和它外面的世界正展示著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家樣貌:令人眩暈的創業熱潮,以及令政府憂心忡忡的經濟局勢。

    5月27日,在位於月壇南街38號的國家發改委辦公樓裏,投資司的官員們所謀劃的新一輪投資項目已經收尾。按照計劃,國家發改委將在近期啟動包括城市軌道交通、現代物流、增強製造業競爭力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在內四大投資工程包。

    持續不斷的經濟下行壓力,讓中國的宏觀政策工具再次轉向了投資。但他們發現,此前立竿見影的投資拉動模式,現在的效果被打了不小的折扣。一名國家發改委投資司官員評價當下的經濟形勢説,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企業投資意願不高,地方增長乏力。2014年年底推出的交通、油氣管網等7大領域的工程投資包進展緩慢,一些項目落地困難,投資對穩增長的效果並沒有很好的顯現。

    更讓國家發改委意想不到的是,地方政府已經沒有了2009年四萬億投資盛宴中的熱情。有官員形象地説,“2009年的地方政府是紛紛闖黃燈跑項目,而現在則是,綠燈亮了,卻沒人動。”這種景象充滿了隱喻色彩,此前轟鳴向前的中國經濟動車組,正在減速換擋,但在完成換擋前,這個國家的諸多改革任務依然需要經濟保持一定的速度。看起來,這一減速過程似乎給這個習慣了十幾年高速增長的國家帶來了不小的壓力。這位投資司官員説,“最近關於投資的會沒少開,但如果地方政府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不起來,還會有麻煩。”

    至少在過去的十幾年間,當中國經濟起落跌宕時,國家發改委投資司每每成為最忙碌的部門。它們是最契合依靠投資驅動的中國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政府機構。5月25日,他們公佈了準備採用PPP(公私合營)形式推進的1043個投資項目,總投資規模達到了1.97萬億元。

    像很多其他的經濟模式一樣,PPP也帶有舶來品的味道。自2013年年底中國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允許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以來,它在政府部門裏和市場上便開始急速升溫。國家發改委投資所投資體制政策室主任吳亞平對此評價頗高,他説,PPP如果能順利推進,它將會重新改造中國的投融資體制。

    你可以把投融資體制理解為中國經濟肌體的雕刻刀。儘管自1979年以來,改革開放大刀闊斧地改造了這個國家,但直到2004年,中國的投融資體制才發生第一次實質性的改變。那一年發佈的《國務院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將發生在這個國家的投資行為,分為政府投資和企業投資,並分別採取備案、核準、審批三種行政手段管理。在此之前,中國幾乎所有的投資行為都需要政府部門的審批。

    但直到現在,這份10年前發佈的文件所提到的“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的目標,仍未完全實現。隨著PPP模式的引進,一次未竟的改革再次出發。

    這會是一場無比艱難和棘手的系統工程。2014年2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接受俄羅斯媒體專訪時説,中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可以説,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改革再難也要向前推進”。

    普通民眾會越來越深地感受到中國正在發生的轉型和改革將會給他們帶來的甜蜜和痛苦。那些一籌莫展的下崗工人、那些賣出去土地的政府官員以及那些前途未卜的冒險家,他們都將切身感受到這個國家正在積蓄的驚險一躍所帶來的危險和機會。

    習近平正在推進的這場全面改革,是這個國家必須經歷的驚險一躍。2015年4月,在清華大學的一場論壇上,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提醒説,現在的時間非常關鍵,我們只有10年要做很多事情,才能使得全要素生産率上去,走出停滯陷阱。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確定下的任務都完成,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大。

    

    2015年5月13日,國家統計局公佈的4月份投資、消費、工業增速等經濟數據顯示,過去多年拉動中國經濟增長主要引擎投資增速全面下滑,累計增速只有12.7%,創下了15年來新低。其中製造業和房地産單月投資增速僅為8.9%和0.5%。

    一些正在發生的事實也在驗證著中國傳統行業正在遭遇的困境。2015年3月27日晚八點半,四川國企攀鋼集團成都鋼釩有限公司冶煉區高爐、轉爐、棒線材生産機組正式停産關停。這家始建於1958年、被毛澤東指示建設的鋼廠就此退出舞臺,1.6萬名國企職工開始下崗分流。2015年5月20日,山西國企太鋼集團臨汾鋼鐵有限公司三大主營業務生産線全部關停,這家有著57年曆史的省級國企正式消失,1萬餘名國企職工下崗待業。在長三角、珠三角這兩個代表著中國製造業水平區域,不少傳統的製造企業在最近兩年間紛紛消失。

    地方政府和融資平臺公司也開始面對著一片又一片空地發呆。湖北省襄陽市建投公司董事長陳敬東説,土地招拍挂越來越難,不少項目急等資金,目前確實比較困難。

    這些變化,意味著這個國家的轉型陣痛正在到來,發展的傳統模式動力銳減,一些陳舊落後的工廠和生産模式開始被迫退出。這個國家急需找到一把新的鑰匙,就像1978年的那場南巡所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一樣,打開體制之鏈。

    很快,穩定人心的消息便傳來了。5月25日出版的《人民日報》,罕見地用頭版頭條和二版大半個版面關注中國經濟形勢。文章中以專訪形式出現的神秘“權威人士”,從五個方面解讀了中國經濟的關鍵問題。

    這位神秘人士説,當前經濟運行在意料之中,仍處合理區間。中國經濟基本面是好的,韌性大,制度優越性明顯。只要把握好,就出不了大問題。人民群眾能夠對當前增長態勢充分理解,這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底氣。要高度重視應對下行壓力,但也不必驚慌失措。而走出困境,化危為機,歸根到底要靠創新,靠轉方式調結構。

    這位“神秘人士”究竟是誰其實並不重要,外界已經通過這樣的方式清晰地知曉中國決策層對當下中國經濟的定調。

    兩天后,5月2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浙江召開中國最具經濟活力的華東7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習近平説,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世界經濟環境仍然比較複雜,機遇和挑戰相互交織,時和勢總體于我有利,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仍然存在。他要求,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這次會議上,保持經濟增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産業結構、改革體制機制等關鍵詞,依次出現在習近平對“十三五”期間工作的部署中。他説,圍繞破解經濟社會發展突出問題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

    

    張天譽縱身一躍,跳進了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大河裏。他和另外三個聯合創始人在2015年4月來到這裡,進駐3W咖啡館,啟動一個以“販賣明星時間”為業務的創業項目,他們給公司起名叫“星貓”。這條街上每天幾乎都會誕生無數個充滿離奇想法的創業公司,它們生與死的速度讓人無法估計。

    但張天譽願意做一次冒險。半年前,他的身份還是央企中國鐵路物資總公司下屬中鐵物總國際招標有限公司的西南大區總監,從事的是傳統鋼材貿易工作,他負責從鋼鐵公司拿到鋼材,然後轉手賣給建築工地。傳統鋼貿商的加速沒落,以及央企內部僵硬的機制,讓他告別了一份還算不錯的鐵飯碗。

    他無法評價這個國家正在做出的宏大制度安排,但他深切地感受到,互聯網及其所催生的令人眼花繚亂的商業模式,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這給了他一試身手的機會。

    3W咖啡館、拉勾網創始人許單單覺得,眼下創業潮的出現跟政府大的決策有關係,政府覺得中國經濟傳統增長的動力遇到了障礙。所以,中國的經濟結構要轉型升級,這需要足夠的創新,又需要足夠的服務業。而這時,互聯網工具對每一個行業滲透,進一步導致創業潮的出現。

    跟大部分創業者一樣,許單單這位典型的80後企業家不善於評價中國正在承受的宏觀經濟壓力,他只是覺得,創業肯定能夠改變中國的經濟結構,因為它畢竟促進了一個國家的創新。“目前看,中國的創業潮還是星星之火,但當變成燎原之勢,就肯定會改變中國的經濟結構。”

    只有50米長的中關村創業大街每天都有無數個懷揣創業夢的冒險家到來,他們都知道,理論上他們中只有不到1%,可以活下來長大,並且充滿了殘酷的挑戰,他們還是願意一試。他們對政府為數不多的期待就是,別去輕易打擾他們。

    許單單説,“政府還是給這些創業年輕人多鬆綁吧。我現在最擔心的是劣幣驅逐良幣。因為現在政策定下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所以會有很多政府對一些創業者提供財政支持。但是這種支持往往是粗放型的。這樣就會導致一些在創新能力不足,但是很會和政府走關係的公司,反過來影響我們創業。這樣的話,那些做得差的就會把做得好的驅逐出去。這是我目前的擔心。”

    這些年輕的冒險家們給中國帶來的巨大改變正在發酵。如果你乘坐高鐵或者開車沿著京滬高速一路向南,你會發現,你看到的景象和前幾年不再一樣。

    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天際線上,密布的鋼筋腳手架變稀少了;原野間翻騰著揚起陣陣黃土的挖掘機也減少了;在河北、天津的某一段,工廠高聳的煙囪上方一道道黑褐色煙霧在消失。密集的高鐵線路和盤橫交織的高速公路網是中國曾經飛速發展的啟動器,——現在也是,只不過,在這個龐大的運輸網絡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廂式貨車,箱體上被刷上順豐、京東等正在崛起的新型巨無霸公司的標識。它們預示著人們在這個國家攫取財富的密碼在改變。

    5月26日,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4月,全國快遞業務量完成52.0億件,同比增長42.3%,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6個百分點。這已經是自2011年3月份以來,電商、快遞物流連續49個月保持40%以上的增速。2014年中國物流快遞的量超過了140億件,這個比美國高出了30億件。

    中國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讚嘆,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是中國經濟結構性調整的變現。這個新經濟增長點的出現,不僅拉動經濟增長,而且能夠幫助經濟增長順利實現換擋。這種趨勢將對中國經濟增長、就業以及各個方面帶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剛剛卸任阿裏巴巴集團副總裁的梁春曉,將互聯網經濟稱為是新常態下的新經濟引擎。他説,“我們原有經濟增長動力不足,而這是一個新的因素;這對中國經濟不僅僅意味著增長,而是轉型的動力,是整個經濟結構的調整。”

    

    中國決策層深知在互聯網所催生的經濟自發調整之外,更需要一系列深入的改革來推動已經延續近30年之間的傳統模式的轉變。

    中國對改革並不陌生,它飽嘗了30年前的那一場驚心動魄的改革所帶來的經濟騰飛和社會發展的甜蜜,但也需要舔舐一些改革躑躅不前所引發的風險矛盾。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清華大學的那場論壇上,以他一貫但卻又略顯罕見的風格,警告中國今後的五年、十年,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很大,概率五五開。

    樓繼偉所警示的中等收入陷阱是個國家經濟停滯的陷阱。他的判斷依據是,中國自2007年迎來人口紅利拐點,中國經濟起飛依賴近20多年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開始消退;高速的經濟增長又帶來了一些扭曲的經濟和社會現象遲遲沒有得到糾正;債務風險較大、經濟杠桿率過高等問題需要較長時間來解決;而此時,經濟換擋、結構調整、政策消化的三期疊加因素,開始已經痛苦地顯現了。

    一位要求匿名的長期觀察和研究中國經濟的英國經濟學者説,“沒有人會懷疑樓繼偉所提出的那些問題,風險的確有可能會隨時出現。”但他依然對中國充滿信心。他從在北京接觸到的一些高層官員那裏得知,中國決策層已經著手開始進行非常具有針對性的佈局。他舉例説,針對人口紅利和製造優勢的消減,中國已經開始佈局機器人戰略。他評價,這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5月初,渣打銀行發佈了一份針對珠三角製造企業轉型的調查報告,這份報告向當地200多位企業老闆發出問卷,試圖了解他們對勞動力成本上漲、成本競爭優勢下降的應對之策。結果顯示,只有不到20%的老闆會考慮將工廠搬到勞動力更廉價的越南、印度等地,而剩下的80%都選擇採購更智慧化的工業機器人,來替代價格攀升的勞動力。

    渣打銀行的調研結果,印證了中國國務院5月8日發佈的《中國製造2025》中的相關部署。這是中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最開始,一些官員和專家樂於將它與德國製造4.0相對比。

    前述英國經濟學者目前供職于一家掌管著1.5萬億資産的美國投資公司,儘管中國經濟正在遭遇危險的下行壓力,但他仍然對投資中國保持極大的興趣。他們對中國的房地産、金融、製造業都很感興趣。他説,“儘管中國官方公佈的GDP已經在7%左右,但它仍是潛在增長能力最大的國家之一,而且它的經濟轉型其實已經開始了。”

    他預測,中國的轉型經歷需要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經濟回落。但他承認,決定中國轉型最終能走多遠的根本還是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的全面改革部署能否落實到位,他期望中國一切美好的設想都能實現。

    但改革需要條件和機會。國家發改委投資所投資體制政策室主任吳亞平説,改革需要經濟的發展作支撐。所以,中國仍需要依靠大量的投資,而這些投資又是那些著眼長遠的投資,不能是無效的重復投資。同時,我們要抓住機會推進改革。我們以前錯過的改革機會有點多。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前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是當下對中國經濟保持樂觀的經濟學家之一。他説,技術創新和産業升級的空間巨大,二者都離不開投資。而中國基礎設施建設欠賬還很多。

    雖然城際間的高鐵、公路、機場建設較多,但城內軌道交通、地鐵和道路建設嚴重不足,地下管網明顯老化,許多城市被堵車和城市內澇困擾。有效投資的機會眾多,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最大差異。

    這樣的判斷,讓林毅夫堅持認為,中國經濟到2028年,仍然有每年8%的增長潛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沒有林毅夫那麼樂觀,他預計未來十年,GDP的平均增速將是在6.2%左右,到2020年以後,GDP增速將會低於6%,不過中國發生大規模經濟危機的概率也很小。他將2015年和2016年確定為是中國經濟中高速增長的觸底期。

    看起來,儘管時間緊迫,承受著轉型陣痛和巨大壓力的中國經濟,在觸底和再次起躍的換擋期,依然充滿著諸多機會。這些機會可以讓這個國家通過一次系統的改革和創新,開啟一個新的30年。(記者 張向東、杜濤)

責任編輯: 林巧婷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