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6月4日被擺上了國務院常務會議的討論桌。兩個月前,李克強總理曾給有關部門下了“硬任務”,要求“三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年內務必實現。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正式實施“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意味著改革的最關鍵環節被攻破,多年難啃的硬骨頭被啃下了。 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相當於讓法人和其他組織擁有了一個全國統一的“身份證號”,這是商事制度改革的重要部分。儘管中央多次強調加快改革進程,但由於具體工作涉及工商、質監、稅務等多個部門,也被稱為改革的“硬骨頭”。如何破解部門利益阻撓,啃下這根硬骨頭呢?總理在會上指出,社會信用代碼的科學性要反復論證,而改革推進的力度和速度都不能放鬆。由於改革已入深水區,觸動部門利益將不可避免。但這不應成為改革的“攔路虎”,更不能變成改革不了的“孤島”。 對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是構築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全國統一市場的重要改革舉措,能促進公共管理水平提升和交易成本下降,實現社會運行效率倍增,避免人力、物力浪費。而通過“一照一碼”改革,破除部門權力的“密碼”,更將把各種權力暴露在陽光之下,暗箱操作變得不再可能。 具體地説,“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是什麼?它對企業來説意味著什麼?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瑞表示,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信用經濟意味著參與交易活動的個人、組織都應有一個可識別的信用記錄。他舉例説,不同的組織因為互相都不熟悉對方,有很多重大事情需要協商交流時,如果一方出示法定認可的機構代碼,另一方就認為他合格了。 推行“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對於我國市場經濟建設來説有怎樣的好處?劉瑞認為,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基礎性制度建設。首先,統一的代碼形成以後,可以打破過去的混亂局面。過去沒有統一代碼的時候,各地的機構當地是認的,但是離開當地就無法確認是否具有合法的身份;其次,很多參與社會交往的組織,由於沒有一個網上可查詢的正式身份,它做的很多事情、簽過的很多文件,其實從法律上來講是不具有正當意義的,而通過“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可以終止市場運營當中的此類行為。 實施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體現了政府管理上的巨大進步,帶來的效果可以用“一升一降”概括:提升社會效率和社會信用水平,降低社會成本。與此同時,體現放、管、服務的有機結合,令公眾對政府有更多期待。 實際上,商事制度改革從2013年就開始推進了,但是在改革的過程中一直遭遇重重阻力。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阻力?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毛壽龍説,阻力來自多方面。進行改革肯定需要有新的投入,投入的機構不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分工、要求不明確,影響推進速度。而且改革過程中需要各單位各部門做大量的協調工作,一旦遇到級別比較高的單位或部門,協調起來就不太容易。 至於如何破解這些問題,毛壽龍認為,要把相關工作統一起來協調推進,如果讓各部門去推動,肯定會出現各自為政、相互扯皮現象。(記者 李碩)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