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債券置換不應誤讀為量化寬鬆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6-11 07:24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經國務院批准,財政部近日正式下達了第二批1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額度,使今年3月以來的地方債置換債券額度達到2萬億元,有輿論將其視為“中國版QE”,擔憂會導致“大水漫灌”的流動性過剩。

    記者採訪發現,此項政策調整是根據宏觀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為經濟平穩增長、過坎爬坡提供必要的流動性支持,不是刺激增量、追求速度,而是盤活存量、追求質量。相關專家表示,此類“定向滴灌”式調控帶來結構轉變的趨勢日益明顯。

    債券置換不是“中國版QE”

    所謂地方置換債券,是指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臺在銀行取得的存量貸款。置換債券可以有效降低地方政府舉債成本和全社會融資成本。據財政部測算,每發行1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可為地方每年節省利息支出約500億元。

    央行有關負責人10日表示,把商業銀行的貸款置換成地方政府債券並不涉及中央銀行的流動性投放。此舉只意味著地方政府債與國債、政策性金融債等金融産品一樣獲得了抵押品資格,並不意味著中央銀行將因此開展相對應特定額度的流動性投放。因此,發行地方政府置換債券不能誤讀為量化寬鬆。

    “地方政府債務置換是地方政府隱性負債陽光化與融資期限和成本的優化。在這個過程中,並不增加年度的赤字規模,也不涉及所謂通過中央銀行定向購買債券的‘量化寬鬆政策’”,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中國財政學會副會長賈康説。

    事實上,在很多專家看來,地方債券置換等一系列措施背後,恰恰是我國宏觀政策去行政化,遵循經濟運行規律,激發市場活力的表現。

    地方融資平臺因其有政府隱性擔保,對利率不敏感,所以會膨脹無效資金需求,不僅佔用寶貴的信貸資源,也在以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內沉澱了風險。根據2013年審計署審計公佈的債務存量,今年到期的債務規模為18578億元。今年以來2萬億元的置換額度中還包括了已經逾期的債務規模。

    “這將幫助地方政府卸下沉重的債務包袱,緩解償債壓力,騰出資金用於支持重點項目建設”,中央財經大學中國公共財政與政策研究院院長喬寶雲説。

    賈康認為,中國的實際情況和實行“量化寬鬆”政策的歐美國家明顯不同。2009年美國推出量化寬鬆政策時,其利率已經接近零利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也沒有調控餘地,只能通過中央銀行直接面對金融機構注資融資,而目前中國的貨幣政策工具還有較大的調整空間,超過2%的基準利率、大型金融機構執行18.5%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這些都為中國中央銀行貨幣政策調整預留了較充足空間。直接面向某類金融機構追加流動性的量化寬鬆工具,並不會成為當前中國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説:“中國遠未達到其他國家央行因政策工具枯竭而不得不推出QE的境地。”

    不是“大水漫灌”而是“定向滴灌”

    從去年11月以來,央行已經連續3次降息,兩次降準,政策面連連“出拳”。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説:“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宏觀調控有三個顯著的風格轉變——從政策目標定位看,不是刺激增量、追求速度,而是盤活存量、追求質量;從政策操作方式看,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更注重‘定向滴灌’,新常態下的穩增長政策不是以穩增長為單中心,而是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相結合;從融資模式看,從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轉變,從政府資本為主向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轉變。”

    經濟指標顯示,我國經濟增長依然疲弱、産業復蘇還需要較長的時間。5月份,中國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9.7%,國際貿易環境繼續惡化,CPI和PPI均低於預期,産能利用率延續下行,寬鬆政策尚未明顯推動生産改善,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延續。

    不少專家認為,必要的流動性支持是中國經濟穩步復蘇、轉型升級的必要保證。以上一次降準為例,一次一個百分點,看起來力度超預期,但在外匯佔款少增約1萬億元的背景下,降準1個百分點只是大致對衝外匯佔款少增所帶來的影響。降息的目的則是為了保持實際利率的基本穩定以對衝下行壓力,並不具有“大水漫灌”的性質。

    除降準、降息外,央行也採取了再貸款、抵押補充貸款(PSL)等方式為“三農”、中小企業等經濟薄弱環節融資提供支持。從資金投向看,過去是“鐵公基”為主,現在更加注重對産業升級和技術創新的支持,“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等戰略極大地激發了民間的創新創業熱情。

    人們注意到在“定向滴灌”的過程中,資本市場也發揮了更大的引導作用。今年以來,資本市場的活躍激活了長期以來巨量的社會沉澱資金,通過財富效應把資金血液“泵”入實體經濟。最新統計顯示,證監會今年已核準首發166家企業,籌資總額1041億元,大幅超過去年全年首發企業的籌資總額690.57億元;還有121家企業完成再融資,籌資3034.12億元;新三板年內已累計募集資金221.84億元。其中,代表經濟轉型方向的TMT、高端裝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産業,更受到投資者青睞,傳統的資産規模、營業收入等銀行信貸投放指標,在股市上不再那麼“吃香”,取而代之的是商業模式、核心技術等代表“新經濟”“新未來”的指標。

    改革舉措助力精準調控

    解決融資“梗阻”,不僅需要鬆緊適度的貨幣環境,更需要體制機制改革,打通脈絡和毛細血管,讓資金真正滋潤實體經濟。今年以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潮激蕩,IPO(首次公開募股)重啟,新三板蓬勃發展,加上即將推出的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讓更多企業享受到直接融資的便利。

    “風向開始變了!”眾人科技總裁談劍峰説。作為一家專注網絡信息安全的創新企業,創業之初沒有一分錢收入,産品白送都沒人要,更別提向銀行貸款。然而隨著“互聯網+”風起,各路創投資金蜂擁而至。目前,眾人科技的信息安全技術已開始在金融證券行業得到運用,公司營業收入突破億元,近三年的業績增速近300%,企業正在考慮登陸資本市場。

    在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看來,一方面我國需要進一步加快從間接融資為主向直接融資轉變,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降低全社會融資成本;一方面需要解決信貸投放不均衡和資源錯配問題,把資金從“僵屍企業”和“資金販子”擠壓出來,真正投向有活力有效益的領域。

    “當前中國的經濟減速疊加結構性、體制性和週期性矛盾,沒有強改革破掉舊增長模式和剛性兌付,單純的流動性注入只會使舊增長模式死灰復燃。通過改革破舊立新,才能有效降低新經濟的融資成本。”他説。

    記者採訪發現,在一系列強力措施下,市場資金面趨於寬鬆,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已降至1%左右,但企業貸款利率仍居高不下,銀行“惜貸”“懼貸”情緒濃厚,貨幣傳導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疏通。

    專家認為,考慮到産能過剩、債務負擔沉重抑制企業部門信貸需求,貨幣政策本身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較為有限。為實體經濟“解渴”,除了貨幣政策,還應出臺更多促改革和穩增長的財政政策和産業政策,降低實體經濟的運行風險,真正調動金融機構的放貸意願。(記者:姚玉潔、韓潔、劉振東、何欣榮、有之炘)

責任編輯: 王鏡茹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