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調查,自上月15日三大運營商公佈“提速降費”方案以來,部分“提速降費”措施仍未落地,也無具體落地時間表。相比固網寬帶提速降費的大刀闊斧,以4G為主的移動數據流量價格調整大多還停留在“紙上談兵”。 説好的“提速降費”為何遲遲不至?能夠總結出來的原因是受到了經營條件、業績考量和歷史因素的制約。比如網絡運營商調整計價系統、經營策略需要時間;4G移動網絡尚在大規模投入階段,成本運營維持在高位,限制了下調費用的空間;不少城市的社區寬帶入戶時與開發商簽署了排他性條款,有“提速降費”意願和能力的網絡運營商無法進入等等。就此來看,是市場運行的自有規律延緩了“提速降費”的速度。 “提速降費”沒有全面落地該歸咎於市場嗎?表面看是如此,但進一步思考就可發現,“提速降費”的阻力,不是來自市場,而是來自一個沒有充分發育的市場。試想,如果網絡寬帶建設不是實施高門檻的準入制度,基礎價格還會這麼高嗎?如果網絡運營商之間實現了充分競爭,冗余流量還會歸零嗎?如果對社區寬帶採取了歡迎競爭的態度,而非試圖製造局部壟斷,電信市場會出現割據態勢嗎?事實上,恰恰是因為對市場競爭的欲迎還拒、對封閉運營慣性的留戀堅守,才限制了“提速降費”全面落地的速度。 市場發育不夠完整、不夠真實的時候,就需要不斷投入“石子”,以攪動“死水”,激發活力。中央領導同志多次督促寬帶提速降費,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鼓勵電信企業推出提速降費方案,實施寬帶免費提速,流量不清零、流量轉贈服務等5項措施,目的不是干預市場,而是旨在塑造一個能夠改善宏觀經濟環境,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成熟的電信市場。敦促網絡運營商“提速降費”,發出的是倒逼電信企業改變既有的經營範式、以更進取的姿態迎接市場競爭的強烈政策信號。 既要遵從政策信號,又要保證業績穩定,電信企業如何取捨?首先,不能把制約“提速降費”的客觀原因作為充分依據,對“提速降費”敷衍了事。短期來看,不“提速降費”能夠維持現有利潤水平。但長期來看,與改革方向、民眾意願相背離的經營策略,鞏固不了壟斷地位,只會導致市場份額不斷流失。因此,與其和政府議價,不如和市場議價。 其次,應當通過主動開放市場作為破解之道。開放越早,動作越快,越能夠保證長遠利益,這已是市場常識。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引入混合經營機制,既可以拓寬電信企業進行4G網絡建設的資金渠道,又能拓展“提速降費”的空間,從而在未來的競爭中佔據先機,這才是真正的尊重市場,何樂而不為? 為電信市場持續引入增量競爭因子,也勢在必行。通過央企改革,打破行政確立的現有市場區劃,創造讓三大網絡運營商之間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是引入競爭因子的途徑;培育新的市場主體,也是引入競爭因子的途徑。而今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快,正好提供了這樣的契機。讓三大運營商與社會資本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分享信息基礎建設的機會,有助於打破電信市場的現有格局,為“提速降費”注入持續動力。 從社會公眾的觀感而言,“提速降費”是政府作出的一項承諾。在現有市場格局之下,三大網絡運營商無疑是責無旁貸的踐諾者。遵從政策意願,順應民眾呼聲,從自我革命做起,遵從政策信號和保證業績穩定之間就能取得平衡,“提速降費”的全面落地就不僅能夠得到推動,而且大有可為。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