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屬於7億網民的新時代。 自從“互聯網+”這個新生詞出現在今年全國兩會之後,各行業借助互聯網給予的“電能”都紛紛站到了風口,譬如普惠金融、電子商務、綠色生態等。 6月2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重點之一的議題鎖定在了“互聯網+”領域,除去之前互聯網+外貿等議題之外,這應是國務院常務會議首次全面、系統地圍繞“互聯網+”進行制度議事。 此次會議上,互聯網+的頂層設計也獲審議通過。 而此次會議上明確的11大領域,都是新産業模式的代表,如協同製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公共服務、高效物流、便捷交通、綠色生態、人工智慧等。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互聯網技術與製造業的結合,能夠推動創新,使生産方式、組織方式發生變化,以提高生産效率。並且互聯網本身包含的雲計算、大數據以及物聯網的應用,可以很好地貫穿在生産環節、供應鏈之中及最終端,促進産業結構升級。 經濟轉型借勢互聯網+ 當天,李克強總理對互聯網+表示出了很大的信心。“我們過去常説,在信息尤其是互聯網領域,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現在,我們很可能就站在這樣一條起跑線上。而且,在某些方面,甚至比發達國家擁有更大的優勢。”李克強説。 而在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之下,互聯網+成為最重要的抓手。 一個多月前的5月7日,李克強曾走進位於中關村創業大街的3W咖啡館等,為創業者打強心針,強調“創業創新是穩增長保就業的重要基礎”。 李克強指出,今年以來,就業尤其是大學生就業情況始終保持穩定,其中“互聯網+”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大學生就業與‘互聯網+’緊密相連,不僅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也為社會減輕了壓力。”李克強説,“總體而言,‘互聯網+’在創業、就業、創新、升級等方面,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李克強分析道,不僅小微企業運用互聯網平臺創新,為市場提供了新的供給,引導了市場需求,事實上,“互聯網+”也給大公司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當天會議上,李克強舉的例子又充分説明互聯網+製造業的優勢凸顯。 他説,“上周我去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考察時看到,‘華龍一號’堆芯設計非常複雜,但設計中心的核心團隊只有20多個人。原來他們通過數字化核電站設計和驗證中心,實現了異地、多專業協同設計。光是參加設計的終端就有500多個,分佈在十幾個城市。參加設計的人數就更多了!這就是大企業創新,也體現了互聯網+的力量。” 李克強説,過去許多大企業的傳統工作模式是,每個人在生産線上機械重復,難有創新。而現在許多大企業也都在努力轉變舊有模式,運用互聯網推動系統的集成創新。這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大契機。 五舉措為互聯網+“清障” 李克強總理指出,推進“互聯網+”行動,不僅要有具體措施,更重要的,是要給社會一種發展信心,“發展互聯網+要強化安全意識。政府放寬市場準入的同時,也要加強監管、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這樣相關産業就會自然而然地發展起來。” 此次會議提出了五大措施助力互聯網+。會議提出,清理阻礙“互聯網+”發展的不合理制度政策,放寬融合性産品和服務市場準入,促進創業創新,讓産業融合發展擁有廣闊空間。 同時,實施支撐保障“互聯網+”的新硬體工程,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核心芯片、高端服務器等研發和雲計算、大數據等應用。 另外要搭建“互聯網+”開放共享平臺,加強公共服務,開展政務等公共數據開放利用試點,鼓勵國家創新平臺向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線開放。 而為了適應“互聯網+”的特點,政府部門要加大採購雲計算服務力度,創新信貸産品和服務,開展股權眾籌等試點,支持互聯網企業上市等。“從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再到‘互聯網+’,這是一脈相承的。”李克強説,“這些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將會培育中國經濟新動能,打造中國未來增長新引擎。” 鄔賀銓認為,“中國製造2025”,借勢“互聯網+”發展,創新驅動,推進強化工業基礎能力,能夠實現産業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中國經濟提質增效。(記者 周程程)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