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頂層設計出爐 國務院明確11個重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6-25 10:55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字體: 打印本頁

    核心提示:會議通過《“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明確了推進“互聯網+”,促進創業創新、協同製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公共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人工智慧等若干能形成新産業模式的重點領域發展目標任務,並確定了相關支持措施。

    “互聯網+”有了頂層設計。

    6月2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互聯網+”行動,促進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

    “我們過去常説,在信息尤其是互聯網領域,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現在,我們很可能就站在這樣一條起跑線上。而且,在某些方面,甚至比發達國家擁有更大的優勢。”李克強表示。

    會議通過《“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明確了推進“互聯網+”,促進創業創新、協同製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公共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人工智慧等若干能形成新産業模式的重點領域發展目標任務,並確定了相關支持措施。

    會議認為,推動互聯網與各行業深度融合,對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意義重大。

    五措並舉推“互聯網+”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根據國務院工作部署,這一計劃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多部委參與起草,是國家層面的頂層規劃。

    有關部門的彙報材料中,推進“互聯網+”行動原來界定在一定領域內,但李克強認為,這些界定很難完全覆蓋“互聯網+”的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政策之風勁吹的重要背景之一,是出於中國經濟深刻變革的需要。

    “從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再到‘互聯網+’,這是一脈相承的。”李克強説,“這些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將會培育中國經濟新動能,打造中國未來增長新引擎。”

    為了推進“互聯網+”,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五項支持措施:

    一是清理阻礙“互聯網+”發展的不合理制度政策,放寬融合性産品和服務市場準入,促進創業創新,讓産業融合發展擁有廣闊空間。二是實施支撐保障“互聯網+”的新硬體工程,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核心芯片、高端服務器等研發和雲計算、大數據等應用。三是搭建“互聯網+”開放共享平臺,加強公共服務,開展政務等公共數據開放利用試點,鼓勵國家創新平臺向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線開放。四是適應“互聯網+”特點,加大政府部門採購雲計算服務力度,創新信貸産品和服務,開展股權眾籌等試點,支持互聯網企業上市。五是注重安全規範,加強風險監測,完善市場監管和社會管理,保障網絡和信息安全,保護公平競爭。用“互聯網+”助推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

    力促産業跨界融合

    專家指出,無論是從此前的數次政策吹風還是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對行動計劃的部署都釋放出這樣的信號:以“互聯網+”深度改造傳統行業,促進産業跨界升級,進而助力經濟轉型升級,是國家大力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深意所在。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推進“互聯網+”促進協同製造、現代農業等11個重點領域,促進産業跨界融合。

    剛剛過去的端午,傳統食品企業五芳齋電商營業額預計達到1.4億以上,線上佔據的市場份額接近60%。通過互聯網改造渠道,這家傳統企業尋找到新的爆發點。

    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寇宗來認為,線上對線下的改造,對中國經濟的轉型非常重要,通過互聯網把原先分散的信息共享起來,能極大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對中國經濟是一個很大的機會,也是現在政府大力支持“互聯網+”的一個原因。

    這樣的改造正在各行各業發生。

    “中國有近7億網民,互聯網市場巨大。”李克強説,“集眾智可以成大事,要充分發揮‘中國智慧’的疊加效應,通過互聯網把億萬大眾的智慧激發出來。”

    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今年曾多次在部委和地方政府就“互聯網+”授課,或參與研討,內容多涉及“互聯網+”如何與傳統企業結合。

    “‘互聯網+’的本質就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劉興亮説,“一方面‘互聯網+’是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另一方面它與政府工作相結合,可以幫助政府更好地簡政放權,提高工作效率。”

    比如,“互聯網+醫療”已為民眾就醫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解決方案。根據騰訊研究院數據,全國已有近100家醫院通過微信公眾號實現移動化的就診服務和快捷支付,累積超過1200家醫院支持微信掛號,服務累計超過300萬患者,大大提升了就醫效率,節約了公共資源。

    李克強總理在會議上表示,推進“互聯網+”行動,不僅要有具體措施,更重要的,是要給社會一種發展信心。(何苗 江威 記者張夢潔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任編輯: 宋岩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