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9日電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29日在北京簽署,為亞投行正式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礎。對此,國際政商學界給予了高度評價。 廣泛參與 加拿大國際治理創新中心全球經濟主任研究員多米尼克·隆巴迪29日告訴新華社記者,亞投行吸引了西方多國的參與,而不只是亞洲國家,其中一些甚至是西方七國集團的成員。“亞投行是中國從國際‘規則接受者’向‘規則制定者’轉變的分水嶺,向世界發出了一種強有力的、具有説服力的信號。” 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所副主任詹姆斯·勞倫斯説,亞投行揭示了一個事實——大部分國家支持中國在國際社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新加坡《聯合早報》29日也發表文章,援引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庫克的話説:“對於中國而言,這是一次巨大的外交和戰略勝利。” 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黃育川告訴新華社記者,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使亞投行具有較為廣泛的國際代表性。 基建共贏 經濟增長的關鍵在於提高生産效率的基礎設施,澳大利亞外長朱莉·畢曉普説,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的基建需求都很大,因此澳方支持建設所需基礎設施並彌補基礎設施不足的倡議。 阿聯酋國務部長蘇爾坦·賈比爾29日説,至關重要的亞投行協定為加快整個亞洲的經濟發展鋪平了道路。代表阿聯酋政府簽署協定的阿布扎比發展基金會主席穆罕默德·蘇偉迪認為,亞投行對基建項目的支持,能彌合亞洲國家的基建差距,有助於推動各國經濟發展和創造就業機會。 世界銀行行長金墉發表聲明,歡迎亞投行協定正式簽署,並表示世行願意與中國以及亞投行其他成員合作推動亞投行的成功運行。他説,目前新興市場國家和低收入國家每年面臨1萬億至1.5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缺口,僅靠單獨一家開發機構並不能滿足如此巨大的基礎設施需求。 取長補短 曾任世界銀行中國業務局局長的黃育川説,世行和亞洲開發銀行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操作流程複雜,項目設計和發放貸款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而影響基建項目投資收益的主要因素就是時間,項目設計和建設花費的時間越長,最終獲得的投資回報越低。 亞投行多邊臨時秘書處秘書長金立群則提出,亞投行的核心理念是“精幹、廉潔、綠色”。 英國《金融時報》記者格魯喬·馬克斯認為,雖然有人認為中國缺乏領導多邊國際金融機構的經驗,但亞投行結合了中國的發展經驗和參與的發達國家的管治經驗,已經“開了個好頭”,其“標準是有可能超越現有多邊機構的”。 法國達·芬奇經濟管理學校客座教授茜爾維·馬特裏認為,亞投行的成功需要兼具金融手段和政治意願。對此,中方有理由保持自信,國際社會更可保持信心。(參與記者:曾德金、張小軍、李震、包雪琳、江宇娟、高攀、安江)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