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視我國經濟的重大趨勢性變化 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持續回落,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如何看待經濟增速放緩?如何看待經濟分化調整中出現的新變化及後期走勢?不同的人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可能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為我們分析和認識當前經濟形勢指明了方向。只有深刻認識和牢牢把握新常態下經濟運行出現的重大趨勢性變化,才能引領好新常態,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儘管增速回落,但國民經濟仍運行在合理區間 經濟增長回落幅度收窄、就業形勢保持穩定、物價總水平漲勢溫和、國際收支大致平衡,表明國民經濟始終在合理區間運行 我國這一輪經濟增速回落是從2010年開始的,2010年至2014年,國內生産總值(GDP)分別增長10.4%、9.3%、7.7%、7.7%和7.4%,2015年一季度進一步回落到7.0%。雖然增長逐步放緩,但國民經濟始終在合理區間運行。 一是經濟增長回落幅度收窄。從波動情況看,近兩年經濟增長總體上緩中見穩。2012年一季度至2015年一季度,GDP季度增速最高為7.9%,最低為7.0%;相鄰季度GDP增速最大變化幅度為0.5個百分點。這説明,經過5年下行調整,經濟增速有向現階段潛在增長率收斂的趨勢。 二是就業形勢保持穩定。經濟運行是否穩定,是否仍在合理區間,關鍵要看就業是否突破下限。近年來,我國堅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在經濟增速有所放緩的情況下,就業穩中有增。今年以來,就業形勢仍然保持基本穩定,尤其是農民工就業態勢良好,對於改善民生和穩定社會大局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是物價總水平漲勢溫和。近幾年,市場物資供應充足,供求關係較為平衡,物價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今年1至5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3%。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0%,非食品上漲0.9%;消費品上漲1.0%,服務上漲1.9%,均為溫和上漲。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近期大幅度下跌,世界多數國家物價水平走低,我國物價水平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拖累。 四是國際收支大致平衡。2013年、2014年,我國經常項目順差分別為11330億元和13510億元,佔當年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分別為1.9%和2.1%,均低於國際公認的3%的警戒線。同時,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規模也基本相當。2014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7364億元,非金融領域對外直接投資6321億元。 新常態下,國民經濟正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 新常態,是一種大邏輯、大格局、大趨勢,五大規律性變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新常態主要邏輯內涵與外延 在國民經濟持續運行于合理區間的同時,近年來我國産業結構、需求結構、發展方式、發展目標等諸多方面都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呈現出明顯的新階段的新常態特徵。科學認識新常態、全面把握當前經濟形勢,最重要的就是要牢牢把握經濟運行中呈現的五大規律性變化。 一是發展速度由過去的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改革開放至2010年以前,我國多數年份經濟保持兩位數左右的高速增長,平均增速高達9.8%。2010年以後,經濟增速“換擋”到7%至8%的中高速增長區間。增速之所以“換擋”,主要是因為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內外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潛在增長率趨於下降。 首先,人口年齡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和比重均出現下降,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我國16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自2010年以來連續5年下降,勞動年齡人口數量自2012年以來連續3年下降,2010年至2014年農民工月均工資年均增長15.1%。與此同時,土地成本、環境治理成本快速上漲,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競爭加劇,勞動密集型産品市場容量受到擠壓,出口競爭力和比較效益下降。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很難再支撐兩位數的高增長,潛在增長率和實際經濟增速趨於下降。 從國際範圍看,不少發達國家在經濟轉軌時期都曾出現過增速換擋現象。比如,1956年至1973年,日本GDP年均增長9.2%,之後經濟增速顯著回落,1974年至1991年年均僅增長3.7%。 二是産業結構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改革開放以來的較長時期,工業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力量,服務業的發展相對滯後。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加上黨中央、國務院對服務業發展重視程度提高,服務業發展連續快於工業。2012年,三次産業現價增加值比重分別為9.5%、45.0%和45.5%,服務業佔比首次超過第二産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産業。2013年,服務業佔國民經濟比重達到46.9%,超過二産3.2個百分點;2014年服務業佔比進一步上升至48.2%,超過二産5.6個百分點。連續3年服務業佔比超過工業,標誌著我國經濟開始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 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符合産業成長一般規律,也與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相契合。從産業成長規律看,工業化進程達到一定階段後,工業分工越來越細,市場對産品的個性化要求不斷提高,有關研發、設計、營銷、包裝、售後服務等生産性服務需求快速增長。同時,隨著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消費結構快速升級,文化娛樂、醫療保健、養老、教育、旅遊等生活性服務需求迅速上升。這些都會促進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從國際經驗看,從中等收入水平到高收入水平的發展階段是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一般來講,第三産業比重都會明顯上升,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趨勢明顯。韓國1988年步入中等偏上收入組,1995年步入高收入組,1989年至1995年第三産業比重年均提高0.62個百分點,而第二産業佔國民經濟比重年均僅提高0.01個百分點。 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不僅符合客觀規律,而且空間廣闊。與發達國家相比,當前我國服務業比重還相對較低,發展仍然相對滯後,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巨大。 三是需求結構由投資和出口拉動為主向消費拉動為主轉變。過去投資和出口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但近幾年,投資和出口增速均明顯放緩。從投資看,2003年至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長25%;2012年至2014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分別放緩至20.3%、19.3%和15.3%;今年1至5月份,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僅增長11.4%,增速比上年同期大幅回落5.8個百分點。從出口看,2011年至2014年,按人民幣計價,我國出口額年均增長7.7%,增速比2002年至2008年期間低16.5個百分點。今年1至5月份,出口額同比僅增長0.8%。在投資和出口增速放緩的同時,消費保持平穩較快增長。2011年至201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4.1%,與2001年至2010年期間14.9%的平均增速基本持平。投資和出口增速下滑,消費保持平穩較快增長,使得近年來最終消費支出佔國民經濟的比重(消費率)連續回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逐漸超過資本形成總額,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2014年,最終消費支出佔國民經濟的比重為51.2%,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自2011年以來連續4年提高;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2%,比同期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高1.7個百分點。 四是發展方式由要素規模擴張向創新驅動轉變。過去,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生産要素的大規模投入,能源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發展方式粗放,發展質量不高。近年來,在政府主動引導和市場倒逼下,創新驅動的力量在增強,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主要表現在: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孕育。技術密集型、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的高技術産業增長較快。2014年,高技術産業增加值比2013年增長12.3%,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0個百分點。今年1至5月份,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8%,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6個百分點。網上零售持續高速增長。2014年,全國網上商品零售額比上年增長49.7%,增速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快37.7個百分點。今年1至5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9.3%,增速比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快28.9個百分點。勞動生産率穩步提高。2014年,我國全員勞動生産率為72313元/人(以2010年不變價計算),比2013年提高7.0%。 五是發展目標由追求GDP向經濟社會自然和諧發展轉變。在工業化擴張時期,增長是第一位的,把追求GDP的較快增長作為主要考核目標,有其合理性。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在工業化的後期階段,一定要將發展目標及時地由主要追求GDP較快增長轉向經濟社會自然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上來。一方面是因為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後,隨著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消費在升級,人們的利益訴求在增多,對生活質量、公平正義、生態環保等問題越來越重視;另一方面,長期片面追求經濟增長,也確實帶來了諸如結構失衡、産能過剩、收入差距擴大、環境污染嚴重等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儘快解決。由此,發展目標趨向多元化,即從過去主要追求經濟增長轉向追求經濟、社會、自然和諧發展,這既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更加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計擴大就業,積極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力度治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快推進法制化進程,保障公民合法權利,人民生活和福利水平持續改善。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今年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1%,比GDP增速高1.1個百分點。城鄉收入差距連年縮小。2010年以來,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連續快於城鎮。2014年,扣除價格因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3年實際增長9.2%,實際增速比城鎮居民快2.4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8.9%,實際增速比城鎮居民快1.9個百分點。能源利用效率持續改善。2014年,我國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8%,降幅比2013年擴大1.1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單位GDP能耗進一步下降5.6%。 總之,上述五大變化是由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決定,是趨勢性的和不可逆的。這五大變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新常態主要邏輯內涵與外延。可見,新常態絕不是一种經濟增速回落的藉口或託辭,更不是一種無為的狀態,而是一種大邏輯、大格局、大趨勢。如果不能認識到這一點,就很難透過現象看本質,科學準確把握新常態的涵義和經濟走勢;也很難真正適應新常態和引領新常態。 順應新常態發展規律,加快改革創新步伐 面對正在發生的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趨勢性變化,我們必須科學判斷形勢,主動作為,加快改革創新,處理好發展、改革與穩定的關係 面對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換擋以及經濟中正在發生的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趨勢性變化,必須積極轉變觀念,以新常態的視角分析判斷當前經濟形勢,主動順應規律,科學開展工作,奮力改革創新,著力轉型升級,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要科學判斷形勢,保持戰略定力。分析判斷經濟形勢,通常有兩種不同的視角。一種是“老常態”的視角。這種視角受慣性思維影響,過於關注和追求經濟增速,更多地看到經濟下行的趨勢以及經濟運行中面臨的各種矛盾、問題和風險,容易得出悲觀的判斷和預期。另一種是“新常態”的視角。從新視角看,增速放緩是我國經濟進入轉型發展新階段後增速換擋的必然結果,價格下滑、産能過剩、企業困難增加等是多年積累的結構性矛盾的集中體現,是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必然要經受的陣痛,一定程度上也有利於倒逼企業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雖然出現一定回落,但仍保持在7%至8%的區間,在全球範圍來看,仍然是一個比較高的速度。不僅如此,我國就業形勢好于預期,物價水平基本穩定,居民收入較快增長。更為重要的是,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勢頭良好,國民經濟正在發生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變化,這些重大趨勢性變化是符合經濟規律的,也是符合宏觀調控方向的。經濟運行平穩,穩中有好、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的發展態勢沒有改變。 二要順應規律,主動作為。經濟進入新常態,我們應保持戰略定力,保持平常心,不是無為,而是要主動作為。要遵循新常態規律,牢牢把握新常態下經濟運行出現的重大趨勢性變化,鞏固和壯大經濟發展的好勢頭。為此,要順應增速換擋的規律,把工作重心始終放到調結構、轉方式上,奮力推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是新階段的主要歷史使命;要順應産業成長規律,積極引導服務業加快發展;要順應動力轉換的規律,積極創造條件,破除障礙和阻力,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消費結構升級,使新興動力儘快成長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要順應目標轉換規律,提高對增速下降的容忍度,合理設定經濟增長目標和發展目標,更加注重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推動經濟社會自然可持續發展。 三要抓住機遇,加快改革創新。推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最重要的是加快改革創新。通過改革創新破除制約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更好地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通過改革創新營造有利於創新活動充分涌流的氛圍和機制,更快地推動技術進步和産業升級。要堅定不移地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改革佈置。今後一個時期力爭在行政體制改革、價格改革、國有企業改革、財政金融改革、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圍繞企業創新能力的培育出實招幹實事。要加大對創新活動的支持,寧願少批幾個項目,也做大做強創新基金。加大知識産權保護力度,加大對科技人員獎勵力度,加大創新考核力度,加大新聞宣傳力度,在全社會形成創新的春天來到了的良好創新環境。 四要處理好發展、改革與穩定的關係。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發展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但也不是經濟增長速度越高越好,而是要追求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包容性的發展。要實現這樣的發展,就必須堅定不移地調結構、轉方式和促改革,為科學發展提供不竭動力。要保障改革和結構調整的順利推進,就需要穩定的宏觀環境,適時適度預調微調,防止經濟滑出合理合適區間,影響社會穩定。總之,科學發展是目標,改革創新是動力,經濟穩定是保障,三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當前正處在結構調整的關鍵期、改革創新的攻堅期,要及時果斷地出臺一些政策穩增長,這不是對經濟進行新一輪的刺激,而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對衝調整的陣痛和下行壓力,以時間換空間,為改革創新和結構調整創造較為寬鬆的環境與條件。(國家統計局綜合司司長 盛來運)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