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發 日前在上海召開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中國製造的世界首臺6GHz以下5G低頻樣機亮相,移動網速可達4G的100倍。6月底,國際電信聯盟正式發佈了5G發展時間表,2020年將完成5G標準制定。與此同時,工信部電信研究院近日發佈《5G無線技術架構》和《5G網絡技術架構》白皮書,基本確定了5G技術路線。5G將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5G從理念走向實踐,還有哪些問題有待解決? 不僅僅是“快” “3G網速是清風,4G網速是大風,5G網速像龍卷風。”説起5G網絡傳輸速率之快,有業內人士如是形容。根據國際電聯的定義,未來5G網絡峰值速率將至少達到20Gbps,這意味著用戶在幾秒內就能下載一部超高清電影。 根據中興通訊發佈的5G網絡定義,5G網絡的單位面積數據流量將是4G網絡的1000倍,用戶接入速率提升10~100倍,速率幾乎與光纖網絡不相上下。5G能在每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為超過100萬台設備建立連接。 “5G將是未來信息社會的生産力。”華為副董事長兼輪值CEO胡厚崑説,在5G時代,遊戲、教育、虛擬設計、醫療甚至藝術等諸多行業將産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伴隨著高網速、高容量、低時延的實現,人類將進入一個智慧“物聯網”時代。 “現在的終端主要是手機,未來將有很多形態。”TD産業聯盟秘書長楊驊表示,5G時代,家用電器、交通工具都可能成為終端。終端和連接數量的急劇增加將為通信設備製造商和傳統電信運營商帶來新的機遇。 但中興通訊首席科學家向際鷹坦言,萬物互聯是長期願景,5G只是萬物互聯的第一步,不可能完全解決一切事物的連接問題,而將分場景、分需求,逐步地實現連接。 向全球互聯互通邁進 根據國際電聯發佈的5G發展時間表,到2017年底,將為徵集候選技術做準備,制定技術評估方法等;到2020年,完成技術評估、選擇關鍵技術以及標準制定。 在3G、4G時代,都存在2~3個國際標準。在工信部電信研究院院長曹淑敏看來,5G要實現全球的互聯互通和全面融合,世界各國已達成共識共同制定全球統一的技術標準。然而,楊驊提醒説,對於商業應用而言,形成全球統一的技術標準無疑是巨大利好,但由於不同國家存在技術差異性,再加上國家間利益的博弈,能否真正避免標準之爭尚有待觀察。 早在2013年,我國就正式啟動了IMT-2020(5G)推進組,由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共同組成工作平臺,共同推進5G國際標準發展。推進組日前已發佈了5G技術白皮書,這是中國第一次從需求階段就全面研究和大力推動,改變了3G、4G時代的被動地位。 “我國是進行5G技術研究較早的國家之一。由於我國起步較晚,基本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有一定差距。”楊驊在接受採訪時説,要在5G標準制定中掌握更多話語權,仍需我國産業界加強協同,突破核心技術,並加強與其他國家的技術合作。 商業化之路如何走 不僅是國家層面推進5G技術研究,我國越來越多的運營商和設備商紛紛佈局5G網絡建設。華為表示,2018年將率先與合作夥伴開通5G試商用網絡;中興通訊提出Pre5G概念,可將5G中的部分技術直接應用到4G中來;中國電信則在世界移動大會上展示了其車聯網方案。 楊驊介紹説,1G到4G網絡主要滿足的是移動通信,是傳統的蜂窩網;5G時代,人與物、物與物都將通過網絡連接起來,要滿足連接數的大量增長,5G網絡將是扁平化、低時延的,需要多種技術的融合。 5G應用場景將由移動互聯網擴展到物聯網領域。胡厚崑表示,5G網絡將不再是簡單的通信網絡,而應成為行業共享的基礎設施,通信行業必須放棄傳統的“煙囪式”創新,要加快跨行業合作,為互聯互通創造條件。 此外,5G還將帶來大量商業模式的創新,這給政府監管提出了新的挑戰。專家建議,政府監管機構一方面要像對待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一樣加強5G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要及時出臺相關配套政策,為5G商用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記者 楊君)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