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成:多角度深刻理解7%的真正含義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8-04 16:44 來源: 央廣網
【字體: 打印本頁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2015中國經濟“半年報”發佈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上半年我國經濟運行穩中向好,GDP增速鎖定在7%。儘管這一數字符合預期甚至比預期略好,但它引發的關注和討論並沒有平息。 

  那麼,如何看待7%這個數字?深刻理解7%的真正含義需要從哪著手?高含金量的7%和低含金量的10%,我們更需要誰?國家統計局信息景氣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接受經濟之聲專訪,對此做出分析評論。

  經濟之聲: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速鎖定在7%。7%的增速主要是由哪些方面增長取得的?這個速度到底是高還是低?

  潘建成:這個數字是根據生産法計算的,根據第一産業、第二産業、第三産業分別的增長速度,綜合計算得出GDP的增長率。上半年,第一産業同比增長3.5%,第二産業增長6.1%,第三産業增長8.4%,整個GDP的增長是7%,它是標準的中高速增長。跟過去6年相比,這樣的增速雖然是最低的,但是實際增量、剔除價格因素的不變增量,卻是6年來最高的。如果按照2014年不變價格來算,2015年假定7%增長,全年的增量達到44000多億元,將是2010年以來的最高增量,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一個增長。

  經濟之聲:確實像您所説,我國經濟總量已經今非昔比,作為世界最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規模擴大,意味著每增長1%,相應的經濟增量要遠遠地大於過去。從另一個角度看,怎麼看7%的“含金量”?

  潘建成:縱向比,增量是6年來最高的,而且是不變價增量。橫向比,從全世界100多個國家來比,現在能超過中國7%增長的國家屈指可數,在我們是全球第二經濟體的背景下,依然保持在全球名列前茅的增長,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更需要關注的一點是,當前增長7%比過去低,但是質量明顯好于過去,結構也有明顯優化,主要表現幾個方面。第一,産業結構優化,第三産業的比重明顯上升。第三産業上半年增長了8.4%,比7%明顯要高;第二,消費結構也出現好的變化,消費對增長的貢獻進一步增強,改變中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的模式。第三是,收入結構也有變化,就是老百姓收入的增長快於GDP的增長,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從這幾個變化可以看到,第一它有利於就業,因為第三産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是最強的。第二有利於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我們現在的增長更多是靠技術産品,服務佔的比重也比較高,而資源的消耗、環境的破壞相對少了。第三,增長效率更高,創新驅動能力更強。今年上半年增長比較快的,一個是高端裝備製造,還一個就是現代服務業,比方説IT服務業,比方説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比方説科技服務業,這些都是為生産服務的現代服務業,而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意味著,整個産業結構的升級,生産效率的提高。第四,意味著民生改善,老百姓收入跑贏了GDP,老百姓收入提高更快,意味著民生改善程度更高。

  經濟之聲:從國內國際兩個緯度來看,7%的增長對於目前我國經濟,意味著什麼呢?

  潘建成:之所以説7%的增長來之不易,是因為我們在有很大的壓力情況下實現了這個增速。第一,今年上半年出口帶來很大的壓力,國際環境不是非常有利。第二,産能過剩依然十分嚴峻。第三,去年下半年開始出現了房地産市場的調整。第四,一些部分産業進入到一定程度的換擋時期,比如過去增長比較的汽車,今年出現了換擋,增長放慢。

  經濟之聲:我們説中國經濟總體穩中向好,當然不是説一片大好。局部是不是還有一些隱憂呢?

  潘建成:隱憂是多方面的。第一個就是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三期疊加”對中國經濟影響依然延續,尤其是産能過剩形勢依然嚴峻,比方説像煤炭、鋼鐵、有色等等,這些行業的過剩産能,在目前的複雜環境下,化解起來是非常困難的。第二,當前的發展不平衡現象有所加劇,尤其是部分地區像東北地區,還有像山西、內蒙、陜西,這些資源密集型地區的發展受到的制約很大,困難都相對比較多。在這個時候,我們尤其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要有全國一盤棋的考慮。

  還有一個隱憂來自國際方面,全球經濟復蘇依然存在著非常大的不確定性,上半年出口增長明顯比去年滯後,今年下半年也很難説有很大改善空間,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要保證平穩增長非常不容易。

  經濟之聲:今年我國全年的經濟增長目標是7%左右。現在下半年已經過去一個月,從這個時點看,今年實現預期目標的難度大不大?

  潘建成:難度是很大的,但也是有希望的。雖然我們面臨很多困難,但還有一些推動增長的新動力。首先我們的經濟基本面沒有變,城鎮化還在延續,東部産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梯度推動力也在發揮作用。

  實際上我們上半年,或者説起始於去年年底的貨幣政策的適度放鬆,會在今年下半年發揮進一步的作用,因為政策是滯後的。

  還有,一系列的穩增長政策也是在上半年出臺的,比如有大量的工程包在上半年審批通過,這些項目要落地,資金要到位,基本上也在下半年。記者 李碩)

點擊進入“中國經濟‘半年報’”專題

責任編輯: 張維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