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8月4日電(記者 葉前、馬曉澄)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省份、共80多家醫院上線了智慧醫院系統,讓患者不同程度地在線上實現預約掛號、診間支付、檢驗檢查結果查詢和診後隨訪等功能。比如,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廣州婦幼)的移動智慧醫院後臺系統顯示,病人就診過程中的非診療時間大大縮短,排隊掛號時間甚至被消滅。“排隊3小時,看病3分鐘”這樣的尷尬不再出現,這大大提高了患者就診的體驗。 實際上,智慧醫院的概念早在幾年前便開始流行,但各地醫院嘗試的結果不盡相同。為什麼困擾廣州婦幼多年的“看病難”問題得到了化解?將互聯網思維用於關注用戶體驗是核心,而互聯網應用的持續改進是用戶長期使用的保證。 可想而知,一個涉及移動掛號系統、分診系統、醫生藥房配發藥系統、檢驗檢查系統、治療確費系統等院內院外複雜對接的智慧醫院系統,一開始難免有這樣那樣的漏洞。只有像互聯網業內規則一樣,短則一週、長則兩三個月系統便完成更新改進,才能達至好的用戶體驗,這樣的智慧醫院,患者才會“買賬”。 隨著“互聯網+”的導入,醫療資源將得到最大化利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醫患關係的緊張,為持續推進醫改釋放了新的空間。如同互聯網專車這條鯰魚攪動了出租車改革這池水,“互聯網+”的應用,也會對傳統的醫院管理體系、醫保結算方式和監管發出挑戰。 不少參與智慧醫療系統設計的專業人士發現,理想的智慧醫院在技術上已不存在任何障礙,有的只是管理和政策上的障礙。記者採訪了解到,一個真正發揮作用、讓看病變得不再困難的智慧醫院,不僅需要醫院對院內傳統管理慣性“開刀”,更需要醫保部門、醫療管理部門以及金融機構的協同“會診”,能放的必須放,可以放的要爭取加快下放。唯如此,一兩個醫院的“單兵突進”和“持續努力”才不會“曇花一現”,智慧醫院才能普及。 技術的進步讓過去設置的一些流程變得“不合時宜”,技術的進步也讓監管變得更簡捷。此時更需管理部門認真思考,如何配合醫院,將技術釋放的便民、惠民紅利真正落到患者身上。要明白,“互聯網+”已是大勢所趨,助力建設一個患者、醫生、醫院和社會都不再“各吐各槽”的醫療機構,何樂而不為?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