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4日電(記者 羅政、吳雨、楊毅沉、王曉潔)近日,央行發佈了《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對於第三方互聯網支付的認證要求、支付限額、業務範圍作了較為明確的規定,特別是對於消費賬戶的限額和綜合理財賬戶的限制,被業內人士稱為“史上最嚴”。 “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對於該徵求意見稿,公眾最為關心的,還是未來第三方賬戶將如何支付,網絡支付安全性的提升是否會影響用戶使用的便捷性?由此産生的種種成本將由誰來承擔?這些針對互聯網金融重要基礎設施的監管措施將如何落實? 一問:輿論爭議的核心在哪? “我的支付寶和微信賬戶是否需要補充資料‘證明我就是我’?會變得麻煩嗎?”在上海市民方女士看來,《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或將給自己的日常生活帶來不小改變。 根據央行發佈的徵求意見稿規定,綜合賬戶需要包括面對面在內的至少5種方式進行交叉驗證身份,而消費賬戶也需要至少3種方式進行交叉驗證。 央行相關人士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從現實來看,銀行賬戶是強實名制,而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賬戶往往是弱實名制。“隨著第三方支付行業的發展壯大,社會資金出現從強實名制賬戶流向弱實名甚至非實名賬戶的趨勢,出於反洗錢等安全方面考慮,需要加強監管。” 該人士認為,實名制是金融活動的基礎,是防範金融犯罪的第一關,出臺較為嚴格的驗證要求,一些支付機構沒有很好地落實實名制要求也是重要因素。 出於安全性考慮出臺政策無可厚非,但在不少已習慣網絡支付驗證方式的消費者看來,為達到驗證要求而需補齊的資料,讓他們覺得繁瑣。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這種安全性和便捷性之間的權衡,可能是目前輿論爭議的核心內容。”零壹財經研究所所長李耀東説。 在方女士看來,其選擇使用第三方支付平臺,主要是因為其便捷性。“比如,我身上缺現金,可以通過支付寶或微信支付。”方女士説,“但如果按照徵求意見稿超過200元的交易支付機構不得代替銀行進行驗證,就可能一會收到銀行驗證短信息,一會第三方又要求輸入驗證碼,這會讓支付體驗大打折扣。” 有專家認為,徵求意見稿還對剛剛興起的互聯網理財行業形成“殺傷力”。在搜狐旗下P2P公司搜易貸COO蔣軒看來,新規將倒逼P2P公司儘快與銀行進行存管合作,有利於保護用戶的資金安全,但是從用戶充值的角度來看,可能産生一些負面影響,短期來看或對P2P公司的業務造成一定的衝擊。 二問:誰來承擔監管升級産生的成本? 徵求意見稿一旦付諸實施,或將産生或轉移一些社會成本,而這些成本將由誰承擔,也是公眾關心的問題之一。 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支付機構按照要求落實認證規定,將是一筆不得不承擔的成本。據上述央行相關負責人透露,對支付機構增加了交叉驗證要求並不會增加消費者的成本,而將對支付機構的後臺提出更多要求。“客戶只需提供住址、學歷等信息,驗證工作是由支付機構想方設法來做。” 一名支付機構工作人員坦言,現在幾乎所有支付機構的驗證方式都達不到新規的要求,增加交叉驗證渠道成本不低。與此同時,目前政府機構對數據開放得並不多,不少地區的社保等信息並未聯網,工商、稅務等基礎信息建設不完善,拓展驗證渠道並不輕鬆,如果選擇社會徵信機構幫助完成,還需要承擔不少費用。 此外,“不少支付機構的服務觸角正在伸向農村地區,監管要求提高後,部分地區的農村客戶或許會因基礎信息建設不足、手機安全級別不達標等,無法享受到較好的網絡支付服務,成本可能轉嫁到用戶身上。”該支付機構人士説。 “目前,只有由公安機關提供的身份證驗證和商業銀行提供的銀行卡驗證比較成熟,第3種甚至第5種驗證方式究竟是什麼,央行也沒有給出明確的説法,支付機構和消費者還處於困惑之中。”李耀東説。 北京某國企員工張女士告訴記者,自從智慧手機和第三方支付平臺普及之後,她就沒有為“異地跨行”轉賬的手續費煩惱過。“我可以先把錢從銀行卡轉到第三方支付賬戶,再從該支付賬戶轉給別的銀行卡,無論這兩張卡是否在同一家銀行開戶,是否是同一個城市的,都不會産生任何手續費,有的支付軟體直接開通了銀行轉賬功能,十分方便。” 然而,根據徵求意見稿第17條,“支付機構為客戶辦理銀行賬戶向支付賬戶轉賬的,轉出賬戶應僅限于支付賬戶客戶本人同名銀行借記賬戶;辦理支付賬戶向銀行借記賬戶轉賬的,轉入賬戶應僅限于客戶預先指定的一個本人同名銀行借記賬戶”。這可能迫使不少人摒棄第三方支付,而選擇使用銀行網銀轉賬。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大多數商業銀行都會為異地跨行轉賬收取一定的手續費用。如記者從交通銀行客服了解到,如果通過交行網上銀行給跨行賬戶轉賬1萬元,就要被收取12元的手續費。“因此,用戶怕是要繳納一筆手續費了。”張女士説。 三問: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應如何落實? 在易寶支付CEO唐彬看來,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金融,安全是底線,但互聯網金融的特色和生命力卻在互聯網。應當看到,互聯網通過新技術和跨界融合不斷創造新業態,在推動商業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監管的難題。 李耀東認為,對第三方支付公司和傳統商業銀行劃定同樣的門檻,從公平性的角度來説並無不妥,但要考慮體現誰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 不只是互聯網金融,事實上,被認為儲戶資金“保險櫃”的商業銀行,近年來也遭遇了不少安全問題。記者調查發現,一方面,在一些QQ群裏,包含用戶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等個人信息在內的銀行卡、信用卡信息,以2分到5角的價格公開叫賣,一些信用卡的用戶前腳開卡,後腳就遭遇各種騷擾電話;另一方面,銀行存款丟失、銀行卡被盜刷事件屢有發生,也引發公眾對商業銀行安全性的擔憂。 “應當兼顧安全與發展。”唐彬認為,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應更加重視功能監管,創新監管思路和方法,而少一些“一限了之”的思維。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劉勝軍認為,央行的監管新規只是徵求意見稿,正在充分徵求和吸收公眾的意見、建議,相信未來會為金融創新留下空間。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的金融行業也在不斷走向成熟,監管部門的監管水平也將與時俱進,會在風險與創新之間尋找到一種平衡。”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