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世界經濟分化復蘇的外部環境和我國經濟新常態的內在條件變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大規模走出去與高水平引進來將同步發生,國務院發佈《關於推進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的指導意見》,部署産能和裝備走出去的戰略措施。由此,中國與世界經濟體系互動關係將發生變化,從以消費品出口為主發展到以資本品出口為主;從承接國際産業轉移搭乘他國順風車發展到向其他國家轉移産能給他國搭乘順風車的機會;從國際産業體系的後來者和跟隨者發展成為建設者和局部引領者。 中國裝備走出去是必然選擇 中國裝備走出去,順應了世界經濟結構調整對裝備製造需求增加的發展勢頭,同時滿足了中國經濟新常態下供給能力增強的發展需要,更符合國際産業發展的基本規律,是歷史和現實的統一。 國際市場對裝備製造需求增加。當前,全球産業結構加速調整,基礎設施建設方興未艾,發展中國家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為推進裝備製造走出去提供了重要機遇。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測,2013年—2030年全球基礎設施投資將高達56萬億美元,亞洲開發銀行估算,2020年前亞洲基礎設施建設至少需要8萬億美元投資。聯合國估計,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5億,對基礎設施特別是市政設施需求顯著增加。這一切都使裝備製造走出去面臨巨大的歷史性機遇。 中國裝備有能力滿足國際需求。經過數十年的工業化進程,中國裝備製造業持續快速發展,産業規模、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發佈的數據,2014年我國電力、鐵路、港口、造船、通信、冶金、建材、輕工、家電等門類製造業居於世界先進行列,其中有221種工業品世界第一,中國製造業産值佔全球製造業産值的22%以上。其中發電設備佔世界市場份額的62%,造船和電信分別佔42%和38%,擁有絕對競爭優勢。在中國經濟面臨“三期疊加”新常態、國際市場需求疲軟導致出口增速降低、國際競爭激烈導致貿易摩擦加劇的情勢下,作為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之一的對外貿易難以以傳統方式擔當使命,需要創新思維利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推進裝備製造走出去帶動産能國際轉移,這是內生動力。 推進裝備走出去符合國際産業發展的普遍規律。歷史上曾發生三次大規模的國際産業轉移,伴隨工業大國的裝備製造走向海外:19世紀下半葉開始,英國向歐洲大陸轉移産業,促進了歐洲的整體崛起,20世紀中期美國向北美和南美國家轉移産業推進了鄰國的工業化,20世紀70年代日本向東南亞國家進行産業轉移成就了“四小龍”的夢想。中國改革開放也是承接國際産業轉移的結果,並且中國繼續需要並歡迎高水平的産業合作。可見,推動裝備走出去不是中國的獨創,而是順應國際産業發展規律的決策。 中國裝備走出去有現實基礎 自實施走出去戰略以來,伴隨成套設備出口增加、對外承包工程及對外直接投資快速增長,中國裝備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為更大範圍、更高水平開展裝備製造國際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規模範圍快速擴大。據商務部和國家統計局統計,截至2013年末,中國境外製造業企業佔22.1%,製造業投資存量420億美元,佔各行業投資存量的6.4%。進入2015年以來,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成為中國在世界舞臺亮出的新名片,涉及亞洲、拉美、歐洲和非洲,正在助力打造“走出去”戰略的升級版。商務部發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我國製造業對外投資達到50.9億美元,同比增長63.1%。此外,在中國領導人推動下,中方與巴西等拉美國家簽署了産能與投資合作諒解備忘錄及70余項合作文件,同意成立中拉産能合作基金(300億美元);與歐洲國家簽署總額近700億美元的裝備産能投資協議及合同。 産業領域分佈廣泛。迄今我國裝備走出去涉及鋼鐵、有色、建材、鐵路、電力、化工、輕紡、汽車、通信、工程機械和航空等廣泛領域,代表了國內製造能力強、技術水平高、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重點産業。2015年1月,中國與非盟簽署推動非洲“三網一化”建設的諒解備忘錄,將帶動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航空裝備走出去。2015年3月,哈薩克斯坦總理訪華期間,兩國簽署開展鋼鐵、有色金屬、平板玻璃、煉油、水電、汽車等廣泛領域産能合作的33份文件,項目總金額達到236億美元;在印尼總統訪華期間,雙方同意深化基礎設施與産能合作,鼓勵中印尼兩國企業在電力、光伏、鋼鐵、有色金屬等産能領域開展交流與合作;2015年5月,中俄簽署加強産能與投資合作的諒解備忘錄,重點領域是基礎設施、裝備製造業、建材、礦業、石油化工、汽車、農業等領域的投資與産能合作。這一切都將帶動大量裝備走向國際市場。 發展路徑不斷拓寬。除了成套設備出口外,中國裝備走出去的主要模式包括:工業和基礎設施工程項目EPC總承包、BOT帶動機械設備出口,製造業對外投資帶動裝備走出去,境外經貿合作區和工業園區帶動産能合作等渠道。截至2014年末,中資企業共在世界50個國家建立各種園區118個,帶動了相關裝備走向世界。 推進裝備走出去引領跨國産業體系 中國裝備走出去的戰略佈局雖已形成,而真正實現中長期發展目標需要多方努力,務實推進。 選擇重點市場促成早期收穫。以相關國家的産業發展需求為導向,選擇裝備走出去的重點産業;將與我國産業契合度高、合作願望強烈、投資環境良好的國家作為重點市場,形成高水平的裝備和産能合作示範樣板,帶動更大範圍、更多産業和更深層次的裝備和産能合作。 適應外部需求創新合作新模式。中國和安哥拉“貸款—工程—石油”模式、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産能合作一攬子”模式,都適應了對方經濟發展階段的特殊需要,能夠實現互利共贏的結果。中國拉美産能“3×3”模式,則契合拉美國家需求,形成務實合作的路徑。今後在其他國家和地區推進裝備和産能合作,依然要因地制宜、創新模式,務實推動雙方經濟發展。 優化産業鏈引領跨國産業體系。裝備走出去是一項系統工程,而非僅僅局限于生産製造環節,需要推動包括金融、研發、銷售、物流等生産性服務業在內的上下游産業的協同發展,建立跨國研發、生産和營銷體系,形成資本、技術、質量、品牌、服務為核心的綜合競爭優勢,提升我國産業和企業在全球和區域的産業配套能力、綜合競爭力、價值鏈地位。 裝備走出去要向發達市場尋求合作。近期我國裝備和産能合作的重點任務是開拓拉美、非洲、亞洲等市場加快産能對外轉移,但著眼中長期利益,裝備走出去需要同歐美發達國家合作。一是瞄準國際裝備製造技術前沿,投資並購戰略性資産,獲取智力資源,更好地促進國內産業轉型升級,防止局部産業空洞化;二是開展與發達國家企業的合作,共同開拓第三國市場。這是提高我國産業供應鏈管理水平,實現産業轉型升級,促進我國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邁進的必然選擇。 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是關鍵。裝備走出去是高水平的對外投資合作,相關企業應具備引領和駕馭跨國産業體系的能力,升級國際化戰略系統,形成戰略決策、戰略實施和戰略呼應的國際化體系,在更大範圍整合資源、更深層次産業合作,以裝備企業的轉型升級推動我國工業實現轉型升級,提高裝備走出去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主動防範各類風險。裝備走出去還需採取更有針對性的風險防範措施。一是以需求導向商業化原則防範市場風險;二是以分散股權化解大國地緣博弈導致的政治風險;三是以包容合作理念和屬地化經營化解社會文化風險;四是發揮地方政府作用緩解內部競爭風險;五是提高外交保護和服務能力防範東道國政策風險。 需要強調的是,中國推進國際産能合作,不向國際市場輸出落後産能,而是優勢産能、有需求的産能;不向他國輸出污染,而是要約束企業行為,做到守法經營,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不剝奪其他國家的發展機會,而是要屬地化發展,與當地開展深入的産業合作,向當地提供資金、技術和人員培訓,提升當地發展能力。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推進國際産業合作,讓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參與跨國産業體系,有助於發揮各自優勢,帶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促進互利共贏、共同發展。(邢厚媛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