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場正在遭遇一場拋售風險資産的危機,從股市到大宗商品,從發達經濟體到新興經濟體,幾乎全都跌跌不休且跌幅迅猛,只有避險意味濃厚的美國國債和黃金讓投資者有些安心。 從全球看,1973年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1980年爆發第二次石油危機,1994年爆發發達國家債市危機,2001年911事件引發股市大跌,2008年雷曼兄弟破産,“每七年一次危機”幾成慣例。目前的這場危機,究竟“是適時的回調,還是近期內將會爆發重大的全球危機的徵兆?”(默多克語),尚無定論,但顯然,如同法國興業銀行宏觀經濟主管最近在給客戶報告中所説,“我們關注的關鍵是投資者對全球市場的信心,若股市、債券、商品和新興市場國家貨幣遭遇進一步打擊,那麼所有市場將會顯著下跌,接下來將會出現‘違約、資産拋售、價格下跌’的自我實現式惡性循環”。 這個時候,我們不禁又想起2008年危機時中國領導人的一句話,就是“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在整個經濟的金融化、虛擬化程度不斷提高,金融和實體經濟以及投資者、消費者心理的互動性越來越強的今天,如果集體性地喪失信心,任由恐慌蔓延,只會一步步陷入惡性循環。 在最近的市場危機中,中國因為經濟增長放緩、人民幣小幅貶值和製造業經理人採購指數表現不佳等等,似乎成為全球市場下跌的利空因素之一。投資銀行巴克萊在分析大宗商品下跌的原因時指出,過去五年中國對石油、銅和鋁需求的平均增速為6%、9%和13%,預計未來五年將分別跌至3%、2.4%和2.5%。全球最大礦業企業必和必拓昨日在發佈2014~2015會計年度財務報告時,也把凈利潤下滑86%的原因之一歸結為“最大客戶中國經濟和需求增速放緩”。 我們的看法是,全球市場危機的根由是,長週期增長動力不足,全球人口增長率下滑導致潛在增長率下移,日益嚴重的貧富分化制約了需求增長,過去幾年過度依靠量化寬鬆的貨幣刺激、結構性改革收效微弱,同時“量寬”又不斷製造著資産泡沫。試想,全球“真實經濟”(realeconomy)增長乏力,而股市、房地産等資産卻不斷創出新高,這可能持續嗎?從本質上説,全球市場的調整是勢所必然,遲早要來。 我們不認為中國因素是“全球利空”因素,事實上,中國能維持7%左右年增長,且經濟的可持續程度在提高,恰恰是對全球市場未來的一個支撐。沒有這樣的中國,全球市場的災難可能要深重得多。 但是,中國因素對全球市場和投資者有越來越大的影響,這又的確是客觀現實。1980年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佔全球經濟的比重為1.7%,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佔全球比重為3.5%,2008年時佔接近8%,目前已佔到13%以上。以對全球經濟增量的貢獻論,2010~2013年中國的貢獻率已經上升到26.2%,同期全球經濟2.44%的年均增幅中,0.64個百分點來自中國,已經高於美國的0.56個百分點。 正是因為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中國增長對全球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世界對中國經濟和中國經濟的未來也就越來越看重。拿人民幣國際化來説,人民幣完成的支付結算在全球支付貨幣中的排名已經是第五,人民幣這麼快就成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 近期中國股市不斷下跌,上證指數昨日收報2964.97點,而去年最後一個交易日上證指數收報3234.68點。跌到了去年底水平以下,可以説風險已經得到了相當程度的釋放。昨天中國央行出臺了降息降準等組合措施,也顯示中國的政策工具箱還有相當操作空間。中國市場不會倒,經過風雨調整和結構改革,中國經濟將更加堅韌有力。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