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有紅利 增長添動力 近期,國內資本市場波動較大,印尼、馬來西亞、美國、歐洲等地的金融市場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共振”。於是,有質疑者便聲稱,中國已從向世界輸出商品變為“出口”經濟危機。專家指出,中國資本市場影響力增強是中國經濟在世界舞臺扮演重要角色的真實寫照,“波動外溢”更多是由於國際套利資本的流動,而非中國經濟本身。未來,在積極的宏觀政策與改革紅利的催化下,中國經濟將會涌現出更多新增長點,並創造出大量值得期待的商機。 基本面:轉型升級步伐穩 “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全球金融市場的聯絡又空前緊密,特別是一些自動交易程序可能會對其他市場的指標較為敏感並迅速行動,這會導致市場波動加劇,而人們其實並不見得就那麼恐慌。”在談及此次金融市場的“共振”現象時,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鐵剛對本報記者分析。 “共振”之外,中國經濟的基本狀況究竟是否值得恐慌呢?國家發改委相關資料表明,儘管在世界經濟調整分化和國內發展“三期疊加”的背景下,今年我國經濟形勢複雜、困難也更大,但經濟運行穩中向好,經濟轉型升級有序推進,經濟中的新動力亦在不斷增強。 例如,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同比提高5.7個百分點;再例如,前7個月,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長10.4%,比整體工業快4.1個百分點;又例如,上半年全國新登記註冊企業同比增長19.4%,平均每天新增1.11萬家,註冊資本則同比大增了43%…… 北京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楊松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轉型時期出現下行壓力在所難免,但中國經濟基本面依然呈現緩中趨穩的態勢,不必過度擔憂。 “客觀講,各地發展經濟的動力仍十分強勁,很多地方正在結合自身定位努力尋找新的增長點。”楊松説。 政策面:緊跟熱點行動快 從“劍指”新經濟的重大工程包,到及時有效的降息降準,再到專門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建立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基本面的向好,同樣離不開這些緊跟熱點的政策措施。 8月至今,針對經濟類議題,僅國務院層面就召開了2次常務會議、1次專題講座,出臺了7份政策文件,內容涵蓋了對外貿易、海洋規劃、創業創新、小微企業、旅遊消費等諸多當前經濟運行中的重點領域。以融資租賃為例,最新舉措的落實就將幫助中小企業滿足對飛機、車床、郵輪等大型設備的需求,同時盤活另一些企業的閒置設備資源。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祝寶良在評價當前政策效果時認為,改革舉措和宏觀調控政策的組合實施,使市場環境和企業、個人的微觀行為發生改變,資本市場活躍,部分企業的資産負債表改善,創新活力增強,社會信心提高,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需求的拉動作用明顯提高,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經濟持續下行的壓力。 “每一個政策的出臺,為相關行業帶來的好處都是顯而易見的。不過,我們還應該關注這些政策之間的系統性、緊密性以及具體落實情況。”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呂隨啟告訴本報記者。 預期面:長期向好信心足 在諸多看空論調中,“中國逐漸喪失人口紅利”無疑是比較“惹火”的一個。專家表示,雖然老齡化是不爭的事實,但評估其對經濟的長期影響卻不能過於直觀和武斷。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老齡化現象的確日漸加重,像北京等大城市主要依靠外來勞動力流入,以至於不少老人過年時找不到護工。”楊松説,分析老齡化對未來的影響時,一方面要考慮到我國的人口政策正在加速調整,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勞動生産率提高、經濟轉型、技術進步等因素對傳統概念下人口紅利減少所産生的對衝,因此中國經濟在今後相當一段時間內維持中高速增長仍是大概率事件。 事實上,中國經濟活力的迸發早已處在“進行時”。在全國工商聯此前發佈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從事計算機、通信、電子商務的聯想、華為和蘇寧再次蟬聯三甲,而榜單的其他顯著位置,也多被率先轉型的企業所佔據。 “其實,IMF等許多國際機構都認為中國今年可以完成經濟增長目標,並且歐美的復蘇也有利於為中國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張鐵剛稱。 呂隨啟則提醒,傳統行業調整的壓力與新興産業面臨的挑戰將會是考驗中國經濟未來表現的重要變量。(記者 王俊嶺)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