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市場化法治化方向 推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9-10 13:28 來源: 中證網
【字體: 打印本頁

據新華網報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日在會見出席2015年夏季達沃斯論壇的企業家代表時表示,中國資本市場,特別是股市在六七月份也發生異常波動,有關方面採取措施穩定市場,是為了防止風險的蔓延。現在可以説防範住了系統性金融風險。這樣做不是要代替或削弱市場功能,這是國際通行的做法,也符合中國國情,下一步會繼續推進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而且要堅持市場化和法治化的方向,努力培育公開透明、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無論是教科書理論還是海內外實踐,無論是成熟市場還是新興市場,在市場出現恐慌情緒蔓延、流動性問題凸顯的時候,政府“有形之手”及時干預是必要的、合理的。此次股市波動也暴露了A股市場制度不健全、監管不適應以及市場主體不成熟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根本上要靠深化改革,健全法制,完善監管,要以市場化、法治化的力量推進資本市場成熟、健康。

市場失靈時進行干預是國際慣例

近幾個月來,我國股市出現了異常波動,經歷了快速上漲和下跌的變化過程。在市場出現千股跌停、千股停牌、股指期貨全線跌停等罕見狀態,陷入流動性危機之際,“有形之手”及時干預是必要的、合理的,也是符合國際慣例的。

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在談及中國穩定股市時曾表示,必須注意,這是一個相對年輕的股票市場。世界各地股市發生各種狀況,政府都會採取措施降低國內股市波動程度。

資料顯示,無論是1987年股災還是2008年次貸危機,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這些代表政府力量的機構都積極參與進來,不管是喊話鼓勵市場信心,還是動用真金白銀進行流動性支持,都做得比較徹底有力度。在次貸危機救助中,美國採取了限制對金融股的做空行為,美聯儲直接收購有毒資産,將金融機構國有化等措施。

專家解釋,之所以形成這種國際慣例,主要是因為金融市場的風險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救市舉措的出手須果斷、及時。如果市場從融資和交易功能弱化,進一步惡化到金融機構倒閉或遭遇擠兌時再出手挽救,那麼政府支付的成本、市場遭受的損失很可能會被指數級放大,就有可能演變一場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與中國證券報記者交流的市場人士大多認為,前期股市快速回落甚至出現恐慌性下跌,杠桿融資在助漲後加速助跌,部分金融産品觸及止損線強制平倉,現貨、期貨市場交互下跌,市場流動性風險和金融系統性風險凸顯。面對這種局面,迅速果斷採取多種措施,維護股市穩定,是非常必要的,避免了可能發生的系統性風險。

實際上,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離不開“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的協調統一。《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資本市場改革發展要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係。尊重市場規律,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履行好政府監管職能,實施科學監管、適度監管,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有效維護市場秩序。

以市場化法治化推動股市成熟

“有形之手”干預並不是要代替或削弱“無形之手”,未來資本市場發展仍將堅持市場化、法制化方向,更好地發揮市場、法治的力量。此次股市異常波動暴露出的問題,從根本上要靠深化改革、健全法制、完善監管來解決。

證監會有關負責人在答新華社記者問時説,要有序推進市場改革開放,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取向,積極穩妥實施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著力促進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加快上市公司並購重組的市場化改革,規範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股份轉售制度,推進上市公司股份回購制度建設,認真落實上市公司分紅制度,優化投資者回報機制;彌補監管漏洞,完善市場管理制度。

近期,有關部門已出臺多項政策,完善市場制度。比如,滬深交易所、中金所正就指數熔斷機制公開徵求意見,擬通過熔斷機制來抑制股市非理性波動;財政部、國稅總局、證監會明確上市公司股息紅利差別化個稅政策,個人持股期限超過1年的免徵個稅,旨在發揮稅收政策導向作用,鼓勵長期投資。

目前,中國資本市場正在推進證券法修改、註冊制改革、監管轉型。其核心都在於理順市場與政府的關係,進一步強化市場化、法治化的力量。這些深刻的制度改革還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的完善,包括且不限于建立健全資本市場信息披露規則體系、進一步完善稽查執法規則體系、繼續深化行政處罰機制改革、建立健全中小投資者保護機制、進一步完善證券侵權民事賠償司法解釋、積極穩妥推進行政和解試點、繼續推進中央監管信息平臺建設等。

經濟向好夯實資本市場發展基礎

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也不能脫離經濟基本面的支撐。目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但向好勢頭未變,經濟增長新動力正逐步孕育。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説,中國的經濟形勢可以説是“形有波動,勢仍看好”或者勢仍向好。

中信建投首席經濟學家周金濤表示,中國經濟的三年收斂期正在結束,過去三年的經濟回落,本質上是地産週期、投資週期、庫存週期共振回落,2016年上半年觸底,隨後展開第三庫存週期反彈。真正的中國經濟低點將在2018年出現,是地産週期、投資週期、庫存週期共振低點。

不少經濟學者認為,短期經濟有望在明年年初企穩回升。而近期,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措施的加碼,有望進一步推動經濟基本面出現積極變化。比如,財政部8日表示,將實施更有力度的財政政策,包括統籌資金推動重大建設項目加快實施;加大降稅清費力度,儘快落實好對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快增設口岸免稅店,擴大國內消費;發揮好各類投資引導基金作用等。

此外,未來改革的空間還很大,包括利率市場化、資本項目開放在內的金融改革,以及國企改革、財稅改革、土地改革等。這些改革措施的推出,將對經濟雙引擎的打造、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發揮關鍵性作用。

有分析師認為,短期來看,穩增長政策的支持將繼續改善經濟基本面和企業盈利狀況;中期來看,改革效益的顯現需要一個過程,陸續釋放的改革效益、創新創業驅動等將激發經濟內生動力。這些都將進一步夯實資本市場的基礎。

值得期待的是,隨著改革的逐項推進,宏觀面上的市場體系和微觀面上的企業主體日益成熟,資本市場生存發展的經濟根基將進一步牢固;隨著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深入推進,各類企業主體活力將得到極大的激發,資本市場供給質量會得到有效改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微觀實體基礎有望夯實。(費楊生 王小偉)

責任編輯: 雷麗娜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